近來,一些涉及香港的快樂和幸福等指數的報告調查相繼公布,結果如同近幾年一樣,顯示香港人並不快樂幸福。聯合國早前公布今年的《世界幸福報告》,芬蘭成為世界最快樂地方,東亞地區中以台灣民眾最為快樂,全球排名二十六;社會情況與香港相似的新加坡則排三十四位,但香港今年排名只是七十六位,兩地差距甚遠。
其實,香港在同類型調查的排名一直徘徊在低位。2016年本港智經研究中心亦發表過同類指數,發現過去十五年香港人均本地生產總值(GDP)增加56.9%,但幸福指數只微升0.4%。今年智經研究中心未有公布同類調查結果,但去年香港股市狂升及資產增值,不用調查亦可估到現今香港的經濟增長和幸福指數的落差更大。
聯合國近年每年都進行世界各地幸福調查,本港亦有機構進行相關調查,但特區政府一直對調查結果視若無睹,施政理念和方針只停留在數十年前只重發展經濟的模式,不曾考慮市民的快樂和幸福感、社會大眾的心理。當然,快樂和幸福感的廣泛定義性,不像經濟指數那麼具體和精準,但不失參考價值,而且心理學上對快樂和幸福感的多年研究,這些指數已有一定的標準。
社會衝突增加、市民諸多不滿,除因為樓價和租金不斷飆升、生活成本高企、經濟結構單一等經濟因素外,亦與市民長期未能感到快樂和幸福有關係。多個相關研究已表明,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人民未必感到快樂和幸福。以今年《世界幸福報告》為例,排名第一位的芬蘭,其本地生產總值不單遠低於美國,更落後於其他北歐國家;東亞地區排名最高的台灣,當地近年的經濟亦不怎麼好。當然,如能像新加坡一樣經濟好,人民幸福感又高,實在是最理想。
要香港市增加快樂和幸福感不難,有很多研究表明,只要能增強人際、家庭關係,有多些時間做運動或做一些自己喜愛的事情,已可提升快樂和幸福感。這些情況,只需推行標準工時或把勞工假和公眾假看齊便可做到。問題是政府能否打破經濟發展單一思維,增加令社會擁有快樂和幸福感這個視野。
城市智庫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