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單單從取消首長任期的期限去看問題,也都不是絕對的對或錯的問題。無論從實踐或理論去看,將任期限制在一任(四年或五年任期)或兩任(八年或十年),都有好與壞的後果。好處是讓人才有更多機會去競爭,也可有更多新的執政方法推陳出新,同時也可讓選民有更多機會去表達他們的訴求,從而體現民主政治。但是,壞處同樣也不少,最顯著的是太頻密更換國家領導人會導致政策「朝秦暮楚」,政策難有連貫性,令國人與國際無從適從。再者,領導任期太短,沒法有重大的發展計劃,因為重大發展往往需要更長時間與資源,更何況人才劇烈競爭下,各盡標新立異,不會繼承反對派的政策與計劃,因而把發展計劃中途廢棄,浪費時間與資源,這種損失大到難以估計。還有顯著的壞處是國家領導人才難求,一個難得的領導人很快被換掉,後繼無人的體會常見於西方國家。
領導人任期長短本無標準
也正是因為好壞皆見,因此西方國家也都不能統一規定任期。英國的內閣制,首相任期可以無限延續下去,可長也可短,全看政黨選舉能否長期掌握議會多數,黨主席又能幹也享有黨內的領導地位,便可以當首相長達十多二十年。憲法上可以無限期,但實踐起來卻難持久不變換領導。美國在羅斯福任總統期間,曾當了四屆總統,他在位病逝,促使1950年修憲,改訂為任期兩屆共八年。但戰後任期有限的做法也未盡見優勢,反而是短處不少,政策改變而又未兌現競選諾言的事實頻頻發生,眼前的例子便可看到特朗普上台後,把前任奧巴馬的重大政策如TPP、醫療改革、國際貿易、移民政策等,全都斷然廢棄,引起民主黨與其選民怨聲載道,支持民主黨的選民還多過支持特朗普的選民!如此一來,民主又何解,只有失意的選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好在東方國家的文明歷史也有自己的精華,很多國際問題與國際發展,也有自己的見地,並非盲目跟隨西方的做法。就以亞洲三大國的中國、日本與印度來看,印度採行總理制,沿襲自英國內閣制,總理任期沒硬性規定,可長可短,視其領導能否孚黨內外的眾望。事實上尼赫魯、甘地夫人的任期要非任內去世,還可在位更長。日本的行政首長制也追隨內閣總理制,任期沒限制,視其政黨能否贏得選舉取得政權。事實上自民黨長期執政也長期壟斷國家領導地位,儘管期間有民主黨選上但只屬「少數黨執政」(Minority gov't),要靠其他政黨聯合執政,壽命不長,很快又把政權轉回自民黨。
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有別的是前者不主張政黨競爭取得政權,後者則主張政黨競爭去取得政權。前者重視社會利益為首,個人利益為次,後者則重視個人利益為首,社會利益為次。要不是中國在過去四十年取得「奇跡」般的發展成就、要不是有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成就、要不是國家有四十年安定繁榮的成就,中國共產黨不會有信心相信自己的社會主義制度可以向全球推介中國的「發展模式」。這次的重大行憲決心與修憲決定,絕不是為個人的權力鋪路,而是將數十年來的國家改革取得的經驗,以修憲的方式加以確認。
此次修憲的決定,可以說是為亞洲展示一個突破,也可說是向歐美向世界提供一個政經發展的借鑒模式。一個多元的世界,怎可以沒有多元的政經發展模式以供參考與選擇呢?如果中國沒有過去數十年的發展成就與信心,沒有重大脫貧的成就,中國再大力自我叫好,世界也不會盲目相信。中國在黨的十九大作下決定,又在這次準備向全國人大提出建議,目的正是要把成功的經驗在憲制上予以確認。
中國走自己的發展道路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提出是一個重大歷史事件。事實上,「習思想」的根源,既有承先,也有啟後,承先是繼承了建黨早期決定下來的政治價值觀,以及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再把過去五年習近平領導下所得出的巨大成就經驗,進行更高維度的總結。
在過去五年來,中國取得全面的成就,不斷走向全球化,更有「一帶一路」、「金磚五國」等重大的全球化重大工程。在重大的國內建設成就,與重大的國際發展規模中,將「習思想」納入憲法,不但可給予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有行憲的規範,同時也向全球提供另一個發展的選擇。把如此宏偉的發展抱負看成是所謂的獨裁的動作,那真是小看中國共產黨的人才庫有多充實、小看中國全民的智慧,更看不清中國用四十年的時間做出舉世納罕的成就是如何得來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過去二百多年來,西方與日本都把中國人看衰,把中國看扁,但中國一路走來把所有外來的侵略擊退,一路來也相信中國的文明會促使中國再創造新的世界文明的另一個選擇。世界文明多元化,世界發展模式不會單元化,這是中國這次向世界送出的強而有力的訊息!
原香港中文大學政治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