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填海及前期工程今日舉行動工禮,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以《填海,再出發》為題發表網誌文章,指出填海對解決土地供應及住屋問題具關鍵作用,可說是「必由之路」,希望市民體諒,支持政府施政。
顯然,填海問題近日將會再度「炒熱」,成為各方關注議題。事實是,填海曾經是本港土地發展的主要途徑,英國殖民政府早於上世紀初期便已開始在中環維港及九龍半島填海取地。但回歸以來,環保呼聲上升,反對派亦利用環保作為阻撓政府施政的手段,令到填海工程「寸土難填」,一條明明是解決交通擠塞所必須的中環至灣仔繞道,因為填海,官司打了數年,至今繞道仍未建成通車。
因此,眼前面對本港建屋用地缺乏、公屋排隊「上樓」最少須輪候四年半的嚴峻現實,填海已經再度被提上議事日程,成為解決土地及房屋供應一個不可迴避的取向。為此,特區政府年前已選定五個維港以外的近岸填海地點:小蠔灣、欣澳、馬料水、屯門龍鼓灘、青衣,進行專題研究。去年底,顧問報告提出建議:沙田馬料水為填海首選地點,填海六十公頃連同沙田污水廠騰空土地,可以提供共八十八公頃土地,興建一萬一千個住宅單位,規模相當於沙田第一城,可容約三萬五千人口,最快可於二○二六年推出。有關建議在明天舉行的土地小組會議中將會有進一步討論。
事實是,填海取地並非絕不可行,發展與環保更不是「有你冇我」的「零和遊戲」。眼前,填海的主要阻力來自兩方面,一是環保團體,二是當地居民,前者強調要保育自然物種與環境,後者則憂慮人口增加會對區內交通、醫療、教育造成壓力。兩者皆存在片面性,值得商榷。
首先,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是當前本港社會的主要矛盾,不解決此一問題,社會難言和諧、穩定與發展;而相比起填海,其他一些增闢土地的方案,如發展棕地、農地、郊野公園以至填平水塘、改建貨櫃碼頭,難度更高、爭議更大,過程也更為複雜與漫長。相形之下,向海要地最可行。
而更為重要的是,隨着科技進步,現今填海方法與技術已不再是把沙石倒進海中便算,業界已經發展出一套新技術,力求把對周圍環境和海洋生態的干擾、破壞減至最低。如今日開工的東涌填海工程,採用非浚挖方法填海造地及建造海堤,不涉及清除鬆軟的海洋沉積土,海泥可原地保留。項目還透過模仿自然潮間帶,提供合適海洋物種生長的環境。
這些將填海與環保結合的新技術,與舊模式已不可同日而語,環保團體如再堅持反對,就是不講道理了。
同樣,地區人士也應該看到,填海取地是港人社會整體發展需要,人口增加了,道路、交通、醫療、教育等配套設施,可以按需求跟上,不構成反對的理據。科學的填海和合理的「再出發」,確有需要,應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