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抗戰時期,葉維里與夥伴策劃炸毀日軍控制的礦山,經過三次行動,最終將礦山日軍擊潰。\大公報記者麥潤田攝;右圖:葉玉安表示,大家應該記住祖輩當年艱難抗戰事跡,知道現在安定生活來之不易。\大公報記者麥潤田攝
【大公報訊】記者王亞毛報道:港深兩地人民來往密切,然而位處新界東北、深圳河邊境線的蓮麻坑村卻鮮為人知。在日軍佔領香港的三年零八個月裏,這條擁有礦山的鄉村歷經浩劫,日寇逼迫村民挖礦,又多次實施大拘捕、對村民濫施酷刑。1943年,少年村民葉維里與夥伴策劃炸毀日軍控制的礦山,後又參加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徹底搗毀日軍軍工原料礦山基地。他的「三打礦山」英勇抗戰事跡被廣為流傳,也深刻影響着一代代後人。
大公報記者近日重走當年的蓮麻坑礦山,老村民對這一段歷史刻骨銘心。
蓮麻坑村位於新界東北部打鼓嶺與沙頭角之間,前往必經的邊境禁區路段於今年1月才開放。大公報記者由上水乘坐小巴,沿着邊境線一路進山,半小時後抵達蓮麻坑村。村內沒有熙攘的人群,只有一、兩位長者在村口,見到陌生面孔,了解來意,長者主動向記者介紹,「走這條路上山,再看指示牌走一段小路,那裏有一個礦洞,你們可以去看看。」
在日佔時期,蓮麻坑村仍屬傳統的農業地區,但因位處深港兩地的危險邊境地帶,蓮麻坑村也更早體會到戰爭的殘酷。根據香港第一本村志《蓮麻坑村志》(後稱為《村志》)記錄,在香港淪陷前,港人由蓮麻坑村偷渡過河返鄉是一條捷徑,令蓮麻坑村成為偷渡、走私的要道,一時間人流、物流絡繹不絕。深圳的日軍發覺這條通道後,派部隊前往抓人搶貨,「抓到就殘酷拷打,打傷了男丁,再用刺刀捅死;女的被抓去,扒光衣服輪姦。」
「不能把好礦石給日本人製槍彈」
蓮麻坑礦山盛產鉛鋅礦石,是製造槍彈的原料,在二戰以前這裏曾是全港唯一使用先進技術和機械開採的礦場。日軍佔領新界後,於1942年繼續接手開採該礦山,同時在附近鄉村內抓了不少村民當礦工,準備恢復採礦。
根據《村志》記錄,當時年僅14歲的村民葉維里,與同伴葉盤嬌和葉煌青被迫去礦山做工,與其他礦工一起裝炮、燒炮,學會了爆破技術,但日本人的惡行令他們恨之入骨,「不能把這些好礦石給日本人去製造槍彈來殺害我們中國人。」葉維里提議,「不如把這個礦山炸掉吧!」1943年10月7日夜晚,三個少年偷偷溜進礦山半山腰的八號洞內,但還來不及點火,就被日軍發覺,頓時警報聲大作,三人憑藉對地形的熟悉迅速離開,在山中躲避整晚,第二天才悄悄回家。
1943年10月9日,日軍將蓮麻坑村內70多名村民拘捕,帶回沙頭角憲兵部囚禁並施刑,當時的村長葉吉偉被用刑囚禁32天才被釋放,24歲的村民葉天祥被迫害致死;葉維里當時也被拘捕,「60多年過去了,他還清楚地記得,憲兵部寫字樓門前放了一張枱,日本人把一支手槍放在枱上,喝令他跪下,把一條粗竹竿橫放在他腳跟上,兩端各站兩個人,折磨他,拷問他是誰想炸礦山。但他咬牙堅持,一句話也不亂講。」
村民葉玉安今年已70多歲,但一講起當年日軍的惡性仍是刻骨銘心,他回憶,當時日軍將村內十幾歲以上的村民拉走,他的父親和爺爺也在其中,「我爸爸以前說,那些日本仔不把村民當人看,拉過去就會被『吊飛機』,整個人吊起來折磨,日曬雨淋都不放下來。」根據《村志》記錄,蓮麻坑村民被扣留在沙頭角20天,最初被關押在狹窄的牢房,後被扣押在一個露天空場。其間,日軍基本不提供食物和食水,被囚村民的家人每天從蓮麻坑步行4英里到沙頭角憲兵部送飯。
行動兩度失敗 多人被逼供遇害
之後葉維里被釋放回家,他回想,自己曾與抗日游擊隊員聊天,他們不顧個人安危,奮勇抗敵的愛國精神,給葉維里留下深刻印象。1943年秋,葉維里越過深圳河到游擊區橫崗,加入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即東江縱隊前身,他被編入偵察隊,做情報工作。但在第二次燒毀礦山倉庫計劃被日軍發現後,日軍於1944年9月8日再次包圍蓮麻坑,把村中約60名16歲以上男性村民拘捕,並嚴刑逼供,村民葉天送、葉生被迫害致死。在1945年2月,坪山飛龍大隊部根據葉維里提供的情報,進行周密部署,三打礦山,最終將礦山日軍擊潰。
「歷史就是這樣的了,不過現在沒多少人知道蓮麻坑村,更不知道有這麼一段抗戰歷史。」葉玉安向記者說,大家生活在香港這片土地上,應該記住祖輩當年的艱難抗戰,知道現在安定生活的來之不易。
香港歷史學者、香港地方志中心副總編輯劉蜀永向大公報記者表示,蓮麻坑村位於邊境,地跨深港,現在的交通已便利不少,但不少人在講述香港抗戰史時,並不會特別提及這個地方,「但關於日軍在這裏的惡行,抗日英雄葉維里的三次行動,這些珍貴的歷史應該被人們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