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周民說,會仔細研究「一帶一路」市場中地緣政治,尋找合適的投資機會
編者按:2018年中國將與南非共同迎來建交20周年的重要時刻。在這個距中國萬里之遙的彩虹國度,有一群敢闖敢拚的華商,他們廿年甘苦,把一座因鋼鐵而興的小鎮建成南部非洲赫赫有名的「服裝城」。《大公報》記者走進他們兩代人的工作和生活,記錄下南非華商群體用新技術、新管理手段以及新經營方法在「一帶一路」市場開拓的點滴。
按照一般中國人的看法,50多歲的周民本應逐漸放慢人生腳步,可是這名講起話眼睛幾乎擠成縫的山東大漢今年卻做出一個新舉動:重回早年投資紡紗廠失利而敗走的南非新堡市。沒有機會繼續做探路者的他,學會了「追隨戰略」,建一家給其他華商成衣廠配套的紙箱廠。周民說,以前走出來投資全憑一時的熱乎勁,而現在則會沉下心來,仔細研究「一帶一路」市場中地緣政治,尋找合適的投資機會。/大公報記者 李理南非新堡市報道
周民是名副其實的兩國建交後到南非投資的「第一人」,1998年在前往南美蘇里南和巴西考察一圈後,最後一站來到新堡市,他不太費力就決定拿出一千萬人民幣買地蓋了紡織廠。擁有當年山東外經貿部門給他核發的「001號」對外投資批件,回想早年到南非建廠的經歷,周民只是輕描淡寫:「那時候在國內也有幾個廠做得不錯,就想接下來去海外發展。對比下來當時南非獨立沒多久,白人殖民者前腳剛走,留下來的基礎設施和社會發展都很完善。」
其實,在非洲像周民這樣果斷做出投資決策的中國企業家不在少數。國際諮詢機構麥肯錫今年發布名為《龍獅共舞》的報告描述道,一名只去過一次科特迪瓦的中國人,連法語都不會說就當即拍板投資建廠。
解決當地三成人就業
上世紀70年代一家大型鋼鐵廠落戶新堡,令這個距離約翰內斯堡大約300公里的小鎮逐漸興旺,隨後不少台灣投資者看好這裏廉價勞動力和良好的社會環境,逐漸把成衣廠從鄰國斯威士蘭轉移。新堡市如今則完全是內地企業家的天下,他們開設的成衣廠逾百家,解決了這座城市40萬人口中近三分之一的就業。
工廠很快就建立起來,來自中國紡紗設備和原材料也源源不斷地進港,本地招聘看起來也很順利,但周民的生意卻漸漸走進了死胡同。原來,盤算着兼顧國內和南非工廠的他採用「飛行管理模式」,即不時往返兩地巡視工廠,這直接導致產品質量時好時壞,很難令訂貨商感到滿意。
更致命要數計時工資制度再加上當地工人習慣性的「偷懶」,對於大部分非洲人而言,勞動只是謀生的手段,他們並不像中國東南沿海的工廠女工那樣拚命幹活創造財富。
對於南非特色的工作效率,上海舒步飛貿易公司常駐新堡市的負責人陳策深有體會,「他們並不是能力不夠,而是要在督促下才出活。」他舉了一個剛剛發生的例子,他們公司外聘的工人一直磨洋工,可一聽說有可能需要在「黑色星期五」大促銷當天加班,一夥人三下五除二迅速交活了。
從小商貿到投資製造業
2008年,周民關了生意,賣了置下的房產回到國內,其間則有愈來愈多華人到新堡市開成衣廠,生意做得紅紅火火。是什麼令周民決定重回南非?「最重要的肯定還是商機,歐美國家這樣的發達市場一下子很難進去,南非正好需要中國質優價廉的產品,另外往大了說就是響應國家建設『一帶一路』的號召,到這裏來發展心裏更有底氣了。」他如是說。
這一次回來周民打定心思要扎根,買了地蓋廠房,用他自己的話講「這表示咱們是要立足長遠」。他說20年前第一次來的時候,對文化差異、環境保護、社區、當地勞動關係時常感到有心無力,沒有辦法投入精力去想如何可持續發展。而歷經多年國內外商場洗煉,就連他這樣的民營企業家也明白要請一些專業人士來給生意保駕護航。
對於建紙箱廠這個選擇,他也是經過一番調研而不是貿然決策的,隨着整個成衣廠漸成了氣候,周民想到的是賺周邊產業的錢,他說:「現在其他中國成衣廠用的包裝箱都要從一百公里外的城市進貨,等廠子建立起來不愁沒有買家。」在周民的眼裏,和之前前仆後繼走到非洲做小商品貿易不同,新的時代中國和非洲的契合點應該是中國資金技術加非洲製造,「從貿易升級到投資,大家是共贏。」
從前只顧着自己生意的他還變得更關心地緣政治,每逢和其他中國老闆餐敘,餐桌上總少不了兩國關係、工廠安全以及華人社區建設等話題,他說:「這幾十年到海外的中國人從給別人打工到自己創業當老闆,我們需要自己摸索出中國人自己的管理和融入當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