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影院前,我曾有些猶豫。《南京照相館》這類承載民族傷痛的歷史題材,往往會帶來沉甸甸的觀感,讓人擔心觀影時心情壓抑,散場後仍心緒難平。不過,此次觀影結束後,這份擔憂徹底消散─導演讓這段歷史在平穩敘事中自然流淌,沒有刻意催淚,卻比聲嘶力竭的控訴更顯力量。鏡頭裏,暗房昏黃的燈光與窗外的硝煙形成鮮明對比,老金用南京童謠計時的細節,既藏着市井煙火的溫度,又透着絕境中的從容。這種於苦難中提煉的詩意,讓沉重的故事多了一層動人的質感。
這部電影的故事靈感源於真實的歷史事件。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南京淪陷,郵差阿昌在逃亡途中躲進吉祥照相館,館內早已藏着其他避難的百姓。日軍攝影師伊藤因不會洗照片,脅迫阿昌幫忙沖洗底片。當暗房裏的影像逐漸清晰,日軍屠城的暴行赫然顯現,眾人在恐懼中達成默契,趁沖洗時悄悄調換底片,將罪證小心翼翼縫進衣服的夾層。這份以生命為賭注的守護,讓暴行的證據得以留存,成為日後揭露罪惡的關鍵。
影片中,演員們的精彩演繹為故事注入了靈魂。王傳君飾演的翻譯官王廣海,在日軍面前的卑躬屈膝、面對同胞慘狀時的恐懼與懦弱,以及內心深處偶爾閃過的一絲良知掙扎,都通過細膩的表情和微妙的肢體動作展現出來,讓觀眾真切感受到那個特殊時代裏,小人物在生死邊緣的無奈與悲哀。高葉飾演的林毓秀本是劇團裏不起眼的普通演員,起初對局勢抱有一絲不切實際的僥倖,總覺得災難或許不會降臨到自己頭上。直到親眼目睹日軍的暴行,那份天真被徹底撕碎,眼神裏的恐懼與憤怒交織,最終化作無聲的反抗。
通過這部電影,我們清晰地看到了軍國主義的殘暴。南京城的普通市民在日軍的鐵蹄下慘遭屠戮。斷壁殘垣間散落的布偶、街頭凝固的血跡,這些鏡頭沒有刻意渲染血腥,卻讓每一份苦難都直抵人心。作為後輩,我們未曾親歷那段黑暗的歷史,只能借助影像資料和歷史故事,去拼湊和感受先輩們所遭受的苦難。《南京照相館》讓我們明白,歷史不容忘卻,它是我們民族的傷痛,更是前行的路標。它告誡我們和平從來不是理所當然。它讓我們銘記歷史,以史為鑒,讓暴行不再重演,讓和平真正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