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引導基金,無疑是新經濟浪潮中高新技術企業的福音。它以財政資金吸引社會資本,增加創業投資資本供給,緩解初創企業資金的燃眉之急。看得見的手通過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克服了單純通過市場配置創業投資資本的市場失靈問題。
根據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底,內地政府引導基金數量已超過1000隻,擬籌資總規模5.33萬億元人民幣,無論是設立數量還是總目標規模,均超過2013年至2015年三年的總和。數字背後是眾多初創高新企業的求資若渴,亦寫照了一個長期以來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系,正在竭力拓展直接融資渠道。
政府引導基金的快速發展讓人欣喜。在此次採訪中,記者實地看到了資金的支持,讓初創企業絕處逢生。與此同時,對爆發式增長也宜保持審慎:如何有效利用資金,避免盲目投資和資本大躍進?
政府是否具有專業投資技能和明晰產業發展規劃,將決定政府引導基金的投資效率。從湘江新區的實踐看,引入專業私募股權機構管理引導基金,比政府處處當管家婆是更明智的做法。將資金委託給專業機構管理,政府也並非從此作甩手掌櫃。如何讓管理基金的機構吃透地方政府發展產業的思路?如何借助專業機構完善產業政策科學決策機制?如何為擬引進企業提供落地服務,做到融資、融智亦融資源?這些都將影響政府引導基金,在何種程度上放大財政資金,促進地方實體經濟發展的槓桿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