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餐飲業是申請輸入外勞人數最多的行業。\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自2023年9月推行以來,首年接獲14宗投訴,2024年則有69宗,今年截至7月則較去年急增逾3倍,至296宗。檢視發現兩宗個案初步顯示僱主聘請外勞後解僱本地員工,已暫緩處理其申請;另一宗涉僱主在為期4周本地招聘表現不真誠,沒聘請可聘用的本地勞工,勞工處早前宣布對其實施「行政制裁」,這亦是首度有企業因違反本地招聘規定而遭處罰。自2025年7月31日起,勞工處拒絕處理該公司在隨後一年提交的輸入勞工申請,同時中止處理其已提交的申請。
有滅蟲公司罰暫停申請一年
涉今次「行政制裁」的公司為淨康集團,乃滅蟲消毒公司。有業內人士指,行內人手不缺,惟較難請到具專門滅蟲資歷人士,故內地人才更吃香,冀政府嚴格把關,保障本地從業員。
勞聯主席、立法會議員林振昇認為,勞工處對違規僱主作出「行政制裁」具有積極意義。政府公開違規僱主名稱,要求其解釋不聘本地工人的原因,並排查是否存在刻意傾向外勞的情況。「相信這些舉措具有一定『阻嚇力』,但處罰的核心目標在於『令僱主轉向本地僱傭』。」
港九勞工社團聯會秘書長、立法會議員周小松表示,隨着僱主濫用外勞制度,失業率持續居高不下。政府高調處罰違規公司,傳遞「必須確保本地工人優先就業」信號。他認為,現有規管力度尤其是執行力方面存在不足。「我建議將違規公司輸入外勞的禁令延長3至5年,情節特別嚴重或重犯的,可禁止其輸入外勞」。他表示,政府可以研究引入罰款,將罰款用於本地工人培訓。
為了進一步規範外勞申請,勞工處於今年六月份表示,對於獲通過初步甄別並進行四星期本地招聘的優化計劃申請,勞工處在「互動就業服務」網站刊登職位空缺資料時,會展示申請公司的名稱,鼓勵求職者應徵。
而僱主遞交優化計劃的申請後,除輸入勞工續約申請等特殊情況外,其後六個月內提交的其他申請一般不獲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