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打擊老千股,證監會去年採用「前置式監管」主動調查有問題公司,整體成效顯著,先令創業新股上市後舞高弄低的情況不再,繼而勒令停牌的公司數目亦大幅增加。另一邊廂,針對長期停牌公司以及股價向下炒的問題,港交所(00388)推出多項諮詢。業界普遍認同,香港監管機構正以靈活手法,處理市場上的違規問題,有利市場長遠健康發展,增強投資者信心。」大公報記者 王嘉傑 陳詠賢
早年創業板股份上市首日大升特升的現象,一直備受市場關注。在2016年創業板的45宗首次公開招股中,首日的股價平均升幅達5.3倍,最極端的升幅有20倍,而亦有不少新股於上市後可能會於單日內從高位重跌九成,這種現象引起外界質疑證監會執法不力的聲音越來越高漲。
創板首掛狂飆成導火線
為此,證監會採取前置式監管手法,及早介入,主動調查申請上市公司。2017年2月,證監曾煞停多間創業板公司的上市計劃。後來,所有創業板新股招股時都需要加入公開發售部分,不能全配售。新例實施後,上市公司股價首日最高升幅錄得1.5倍,遠低於2016年時出現的高達20倍升幅。
前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股價大上大落的問題,市場十分關注。他記得,當時外界認為,香港股市的形象差,不時有人批評本港的老千股問題。證監會留意到,以往實行各部門分開監管,導致在行動上不太有效率,因此將中介機構部、企業融資部和法規執行部組成一個跨部門小組─ICE。以他所知,目前一般投資者是歡迎證監會新做法。
由於證監會的監管行動走得較前,導致有市場人士認為證監會是有權用盡。前證監會主席梁定邦接受大公報訪問時指出,證監會所作的行動都是根據事實而執行的,若市場認為證監會的做法是超越了事實的根據,可以進行覆核。
行使權力旨在堵塞漏洞
對於去年有特別多公司被停牌,梁定邦指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由於愈來愈多公司的業務及註冊地都不在香港,在上市審核時有難度,導致曾有公司報稱的業務在上市後被揭發並不存在。亦有公司在上市的時候沒有問題,但之後被揭發公司的集資金額用於私人公司上。有關漏洞導致證監會覺得有需要實施「行前一點」的市場監管。
梁定邦又提到,於2016年,聯交所及證監會希望成立委員會,方便在監管市場時與聯交所有更多的溝通,但市場有很大的反對聲音,於是乎證監會決定用現有的權力去監管市場。
另外,香港證券業協會副主席徐聯安接受大公報訪問,他認同香港的監管方式應該與時並進,由以往有人投訴才去調查,變為現時主動調查。雖然整個監管程序及法規都不變,但可能在轉變時市場未必能立即適應。正如交通規則,警察變得一見到「有人紅燈過馬路就立即執法」,但卻不能說警察是權力過大,或是有權用盡。他認為,只要做法透明,並且是聽取了不同的持份者意見,市場會理解證監會的執法。
增加與業界溝通討論
此外,徐聯安又認為,現時證監會已較以往多與業界溝通,證券業協會亦有到過證監會討論不同的問題,包括開戶、金融科技等。由於證監會主要透過接觸協會去了解市場的聲音,未來亦可以多接觸協會以外的金融人士,吸納更多不同的意見。
德勤中國全國上市業務組聯席領導合夥人歐振興亦同意去年證監會對外發放的訊息的次數較以往多,一些業界研討會,證監會出席次數亦較以往為多,業界人士可以更了解證監會的監管方向。他又指出,若證監會在每次進行前置式監管之後,如聯交所般以不記名方式公布上市公司未能上市原因,讓市場會知道有關標準,會是較好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