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一場操控的「初選」何來認受性?/方靖之

時間:2018-01-19 03:16:01來源:大公網

  反對派「初選」日前結束,被指人緣極差的「新民主同盟」范國威擊敗中大前學生會會長張秀賢及工黨郭永健,勝出新界東「初選」。而早前被DQ的姚松炎,則擊敗民協馮檢基及民主黨袁海文,勝出九龍西「初選」。

  反對派事後指有26000名市民出來投票,感到「鼓舞」雲雲。姚松炎更大言不慚地稱,「初選」證明自己有民意授權基礎,政府要判斷取消其參選資格的政治風險,他並認為被取消資格的風險「愈來愈低」,又指政府「夠膽就用嗱渣招,政治後果自己承擔,無理由怕了它」。其實,姚松炎不過是夜行人吹口哨,如果他不怕政府DQ,何必大打開口牌,向特區政府以及選舉主任施壓?他不斷恐嚇說DQ他代價嚴重,正正反映他怕得要命。而且,為什麼他不重新選回原來的功能組別,而要「空降」九龍西?說到底,就是因為九龍西勝算較大而已。

  這一場「初選」,不但顯示不了真正的民意,更毫無認受性可言。首先,反對派指有26000名市民投票,但請問這些選票從何而來、有何證明?政府的投票都有嚴格的監察和審查,不容造假,但反對派的投票誰人監察?不過就是反對派中人。當中沒有中立的第三方監察,沒有專業人士簽名核實,甚至沒有向公眾顯示有關「選票」,什麼證明都沒有,反對派就說自己有兩萬六千人投票,全屬他們的一面之辭。這樣的結果請問何來認受性?

  「初選」實為反民主的篩選

  而且,在這次「初選」中出現了不少不合理的情況,進一步加劇了市民的疑慮。例如馮檢基及民協在九龍西經營多年,馮檢基做了多年的立法會和區議會議員,有不少死忠支持者,即便早年在麗閣區的區議會落敗,但他仍然取得2000多票。而這次他揚言是「最後一戰」,民協全力動員,單計民協的死忠支持者仍不可能只有區區2000票,根本不合理。馮檢基究竟有沒有懷疑過結果?又有否檢查過「選票」?而民主黨的袁海文竟不足600票,但民主黨過去在九龍西得票以數萬計,袁海文只有600票合理嗎?類似的不合理結果大量出現,在這樣一個黑箱作業的「初選」中,更凸顯其不可信,結果令人質疑。

  退一萬步說,就算投票結果沒有水分,但以區區的26000人,也不足以代表廣大選民。在上屆立法會選舉中,九龍西投票人數多達28萬,新界東更有58萬多,就是反對派的支持者也以十萬計,現在所謂「初選」兩個區只有兩萬多人投票,請問這些人如何代表其他反對派支持者?

  事實上,這個「初選」由始至終都是一個反民主的篩選,先是幾個大黨決定參選人,再由一小撮選民決定誰可代表反對派參選,以「逼退」其他有志參選人,令反對派支持者根本沒有選擇,只能被迫接受反對派大黨操控的結果。然而,一些市民就是支持馮檢基或袁海文,為什麼不讓他們有投票選擇的機會?反對派爭取的所謂「真普選」,原來就是「真篩選」,實在是一大諷刺。

  再說,這次「初選」有相當部分是所謂團體票,由各大黨投票,奇怪的是,反對派不是一直反對團體票,要求票值均等,一人一票的嗎?為什麼在反對派的「初選」中,卻出現了團體票?讓大黨可以操控結果,再加上只有兩萬多人投票,即各黨派都可以通過動員支持者投票,操控結果,這不是反民主是什麼?

  反對派新一輪內鬥開始

  毫無疑問,對於這個充滿問號的「初選」,不少落敗者都不可能心服,現在不過是礙於壓力沒有發作,但絕不可能接受,更不能甘心為得勝者抬轎。馮檢基輸得不明不白,民協更隨時有泡沫化之虞,現在叫民協反過來支持姚松炎,更要與在「初選」中暗鬥連場的民主黨合作,有可能嗎?袁海文在「初選」期間不斷強挖民協樁腳,吞併民協之意已是躍然紙上。面對腹背受敵,民協支持姚松炎,不但等於坐大對手,更會進一步削弱自身,下屆選舉更難有突圍機會。

  同一道理,民主黨在新東狙擊范國威失敗,但這麼多年的恩仇,能夠輕易消除嗎?李永達在「初選」期間赤膊上陣,大爆范國威「臭史」,代表的不是個人,而是整個民主黨。民主黨既然看范國威不順眼,現在假惺惺地表示會服從「初選」結果,不過是言不由衷。民主黨在新界東的策略很簡單,就是不讓范國威和新民主同盟坐大,這個目的絕不會因為「初選」而改變。

  當然,「初選」落選人也不是沒有機會。例如馮檢基的最後機會就是姚松炎被DQ,這個機會不低,屆時馮檢基便可以理直氣壯地出選。所以馮檢基對於不合常理的結果沒有大反應,某程度也是盤算到姚可能被DQ,出選權最終還是回到他身上。

  反對派以為憑一場人為操控的「初選」,就可以平息爭議,集中力量爭奪議席。但這場「初選」根本沒有認受性和可信性可言,反而加大了反對派各陣營的不滿和內鬥,「初選」結束不過意味着新一輪內鬥的開始,反對派的競爭對手從來都是自己人。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