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國油畫產業:從臨摹走向原創

時間:2018-01-15 03:15:43來源:大公網

  冬日午後,林海音在一間背陽的畫廊裏畫牡丹圖。這是他們夫婦在莆田油畫城的工作室。街口的公告欄上貼着這裏要搬遷的文件。「要抽籤拿新店面,大芬、廈門、義烏很多人都要回來,店面根本不夠。」林海音的丈夫陳國華是莆田油畫藝術產業協會秘書長。八年前,陳國華從深圳大芬村回到家鄉莆田,開始了從「『人工印刷機式』的臨摹畫師」到「『私人訂製』原創畫師」的轉型過程。這個轉變,恰好也是中國油畫產業的新變局。/大公報記者 何德花(文/圖)

  福建莆田的油畫城在市中心的城廂區,毗鄰千年古剎南山廣化寺。由於廣化寺2018年要舉行世界佛教論壇,油畫城需整體搬遷。去年12月20日,油畫城新址店面正在抽籤。「我的電話被打爆了,還有三百多人沒拿到。」莆田油畫藝術產業協會林劍平會長告訴《大公報》記者,在外地經營油畫產業的莆田老鄉,回鄉興業的意願很高。

  產業鏈完善 世界最大基地

  油畫產業在中國的興起與改革開放同步,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商品油畫生產基地,深圳大芬、廈門烏石浦、莆田被公認是世界三大油畫產業基地。

  「大芬村、烏石浦莆田話可以通行,只要莆田人撤離,店舖就要倒閉一半以上。」靠莆田人撐起半壁江山的深圳大芬村,不僅聚集了畫家、畫師、畫工、畫廊經營者、材料生產者、銷售者等一條完善的產業鏈,也讓大芬村成為首批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大芬村曾經一度銷售佔全球商品油畫的六成,但現在訂單下滑,面臨轉型。」林劍平說。

  科班出身的林劍平見證了中國油畫產業的起落。「大芬村靠着港商,上世紀八十年代從一個村民小組發展到現在產值四、五十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樣,港商那時候在莆田創辦了第一家油畫企業。」在學校時,林劍平就利用周末在廈門韓國人油畫出口公司作畫。畢業後,他投身深圳大芬村,從畫工做到主管、經理。作畫技藝和企業管理經驗日漸成熟的林劍平,回到莆田創辦自己的油畫工作室,蓋廠房、收學徒、接訂單。「當時大芬村的訂單都做不完。」

  且行且掙扎 面臨轉型之困

  在林劍平的公司裏,一堆貨櫃正準備發往美國。「現在老外的訂單價和二十年前的差不多,出口只是維持成本,但國內市場走勢很好。」在林劍平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1995年到2000年,莆田的油畫行業隊伍發展到四萬人。2007年,由莆田人壟斷的莆田和廈門烏石浦的油畫產業,銷售額一度超過大芬村。

  「大芬村的訂單已經嚴重下滑,除了國外經濟不景氣外,打印機進入市場以及油畫村數量增多的壓力,讓大芬村受到擠壓,每個人都面臨轉型之困。」從大芬村歸鄉的陳國華已經度過了那個「非常痛苦」的日子。

  「按要求作畫當『人工印刷機』沒前途,畫原創作品沒有市場,房租都交不起。」這樣且行且掙扎中,2008年是陳國華職業生涯的分水嶺,他的油畫原創作品「拖拉機系列」被評為優秀獎,陳國華開始了原創之路,「現在有九位簽約畫師團隊,專做國內私人訂製和中高端畫廊,一年有2000多萬元的業務。」陳國華說,從私人訂製量價齊升,就可窺見中國經濟明顯強於歐美國家。

  畫法功夫牛 創意尚待突破

  與陳國華不同,朱金柏的原創之路還處在「閉門修煉」階段,但他的原創作品《宅院春秋》剛獲得「八閩丹青獎」第二屆福建美術雙年展的金獎提名。「這是莆田油畫的重大突破,代表莆田原創油畫的藝術水準被專業認可。」莆田市文化改革發展辦公室王金煌主任說。

  同樣以做油畫訂單出口的朱金柏,已有27年畫師經驗,他在與國內外業界交流中發現,中國超寫實的畫法、手上功夫在全世界都「很牛」,但創意卻難以讓老外認可。「中國的國畫與油畫相結合新的藝術形式會是未來的方向。」

  朱金柏融合國畫與油畫技法的中國水鄉與蘇州園林為題材的作品一投入市場,訂單就不斷追加。用他的話來說:「尋找自己內心的那種美」是國內消費者的「初心」。

  除陳國華、朱金柏外,一股走「中國元素與中國精神」原創之路的力量正推動莆田油畫行業轉型。卓朝暉、易明豪、陳漢卿等人,分別從深圳大芬、廈門烏石浦、北京宋莊回到莆田,他們十幾個人成立了一個原創畫室藝術沙龍「南山藝術聯盟」,不僅探討藝術,還舉辦各種活動,目標就是要推動莆田成為中國油畫行業原創之鄉。

  林劍平也在打造一支新團隊針對國內市場,「出口是獲悉國際流派趨勢以及藝術市場走向的窗口,各種時尚、創意藝術可以引領國內市場。」林劍平稱,創新、創意是推動產業發展的引擎。顯然,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後勁,讓他們看到了轉型的春天。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