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16年國際奢侈品牌漸「退潮」。2016年二月,法國奢侈品牌路易.威登在山西太原正式閉店 中新社資料圖片
2015年,內地奢侈品市場進入「調價期」,百達翡麗和CHANEL等品牌以降價方式向市場「妥協」。如今回頭來看,彼時的策略更似「以退為進」。恆隆地產董事彭兆輝分析稱,奢侈品牌為打進中國市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資源,可中國消費者卻選擇去國外購物,中國門店乏人問津無疑是一種極大的資源浪費,投入與產出是失衡的。
2015年「811匯改」後,人民幣步入貶值通道,使得奢侈品境內外差價縮小,加之品牌方非常重視中國市場,投入大量資源在中國。「很多新品在中國同步上線,或者品牌商會為中國量身打造特有商品,有些只有在上海才能買到……」在彭兆輝看來,上述改變促進了中國奢侈品市場的良性發展,也是本輪行業回暖的重要因素。
貝恩公司全球合夥人布魯諾(Bruno Lannes)亦稱,個人奢侈品市場的增長比較穩健,主要推動力是銷量增長而非價格提升,而旅遊購物與重新煥發活力的本土消費之間也再度達到平衡。
歷峰集團(Richemont)也表示,整體市場環境改善、更好的匯率和額外成本減少使得業績上升。2017年3月至9月,多數市場的需求都有所增加,特別是在中國內地、韓國、英國和中國香港等地。而從其公布的數據看,去年上半財年營業額為56億歐元,同比增長10%;淨利潤為9.74億歐元,同比增長80%。而PVH Corp.三季度淨利潤幾乎翻番,從2016年同期的1.262億美元上升至2.392億美元,旗下最大品牌Tommy Hilfiger收入上漲7%至10.188億美元,Calvin Klein收入比2016年同期增加4%至9.426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