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上海恆隆廣場Versace活動吸引消費者關注
大公報記者夏微攝
全球奢侈品市場與產業自身正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消費群體年輕化,產品設計個性化,品牌服務專業化。上述轉變亦促使中國奢侈品行業發展進入良性軌道,恆隆集團董事長陳啟宗在2017年中報內明確表示:「毫無疑問,中國正走出過去六年的經濟陰霾,其中以奢侈品復甦走勢尤為強勁。」恆隆地產董事彭兆輝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內地消費者對奢侈品的要求越來越高,經濟環境趨好,「看好內地市場的長遠發展」。
大公報記者 夏微
彭兆輝直言,內地消費者的改變督促着商場不斷升級改造,尤其是在上海這個城市。「我們以前是比較高冷的風格,經過近期的改造後,整體環境給人的感覺是溫暖的、友好的,這就是針對消費者年輕化做出的改變。」
不僅如此,上海恆隆廣場還有意為客戶提供專門的、有針對性的服務。彭兆輝笑稱,商場在改造時曾專門召開會議,討論女性洗手間究竟需要提供怎樣的燈光。「研究什麼樣的燈光光照適合女生化妝,而且設計了適合女生休息的公共區,希望她們在這裏不光是購物,而是體驗」。
品牌集中投入 優化布局
就在幾年前,內地奢侈品市場面對的還是「關店潮」來襲,2013年阿瑪尼旗艦店與杜嘉班納旗艦店在上海相繼停業,法國奢侈品牌卡地亞也被傳在中國關閉十家門店。彭兆輝對此指出,這是品牌適應中國市場的合理調整,也是奢侈品市場發展的必然。「品牌商們將自己的布局更加合理化,把利潤沒有那麼好的店關掉、銷售額好的店擴大,降低消費者分流的機率。」
LVMH集團2017年前三季度銷售額同比增長14%至301億歐元,同比增長12%。而對於銷售額的增長,LVMH集團表示,結構性變動的正面影響為7%,得益於對迪奧時裝公司(Christian Dior Couture)的整合。
而從恆隆的角度來看,過去三、四年來,商場的調整從未停歇。CHANEL、CELINE、DIOR等一線品牌相繼擴展店面,增強了實體店的功能性。彭兆輝直言,「這裏的店一定是旗艦店,產品要全、服務要好。」恆隆2017年中期財報則顯示,其間上海的恆隆廣場收入增長23%,零售額上漲29%。
貝恩公司於2017年10月份發布的《2017年全球奢侈品行業研究報告》指出,「奢侈品牌正在重新闡釋街頭服飾,着重突出T恤、運動鞋和羽絨夾克等品類,力圖吸引年輕消費者。」這一趨勢在恆隆的店面調整上亦有所體現。是次重新開放的上海恆隆廣場B1層,不僅將入駐品牌從二十餘家提升至三十餘家,更為了滿足年輕消費者的需求,引入Golden Goose Deluxe Brand和Chiara Ferragni等品牌。
需求多元化 小眾品牌受捧
「顧客群在過去幾年中快速年輕化,而且他們對品牌的了解已經非常專業了,無論大牌還是小眾設計師,他們都有所認知,我們會留意奢侈品廠商在過去幾年中的口碑與業績改變,以及在時裝周的反應,從而對入駐品牌做出調整。」在彭兆輝看來,現在的消費者有自己的想法,追求個性化,追求單品穿搭,更加多樣化,這是一個健康發展的趨勢。
業績方面,去年第三季開雲集團(Kering SA)旗下奢侈品部門銷售增速達32.3%,包含彪馬在內的「體育和生活方式部門」也按年上升15.9%。僅Gucci就錄得49.4%的有機銷售增長,收入達到15.538億歐元,佔集團整體收入的四成。開雲集團首席執行官Francois-HenriPinault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指,目前Gucci的銷售有50%來自於35歲以下的年輕消費者,另一品牌YSL甚至有65%銷售都來自於該年齡段。
據貝恩預計,目前奢侈品市場的積極增長趨勢將會延續,未來三年的年均增長率約為4%至5%,2020年個人奢侈品市場規模將達到2950至3050億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