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建自貿港需突出「大灣區」元素/陸劍寶

時間:2018-01-01 03:15:26來源:大公網

  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汪洋副總理在《人民日報》發表的署名文章《推動形成全面開發新格局》中,對自由貿易港作了解釋:「自由港是設在一國(地區)境內關外、貨物資金人員進出自由、絕大多數商品免徵關稅的特定區域,是目前全球開放水準最高的特殊經濟功能區。」也可以理解為,是要在現有某些自貿試驗區以及其包含的自由區的基礎上,對標國際最高水準,建立高標準的對外開放區域,立志成為全球貿易樞紐中心。因此,自由貿易港也常被視為自貿試驗區的「升級版」。

  「粵港澳大灣區」是十九大後國家的重要城市群戰略,而大灣區內,香港作為全域的自由港。無論從戰略意義還是從經驗學習出發,建設自由貿易港都應重點突出「粵港澳合作」的比較優勢。

  自貿港組合優勢突出

  首先,內地建設自由貿易港,其中的主要目的就是針對目前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成效作進一步的完善和深化。一些自由貿易試驗區仍不敢觸碰的領域要進一步放開,可以期待的是離岸貿易、離岸金融、轉口加工退稅等領域。而除了作為最早進行自由貿易港建設論證的上海,洋山港和浦東機場亦有望整合成為自由貿易港的建設試點。相較於現時國務院已經對上海建設自由貿易港原則批覆同意,廣東還在積極爭取中。

  廣東建設自由港最充分的理由是,還可以疊加一個同樣是國家級戰略的「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大灣區」內的香港本身就是全域的自由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背景下深化粵港澳深度合作,是廣東的比較優勢。可以探索廣東的前海蛇口港區、南沙港區和香港港區,用某種形式整合為一個虛擬的、跨境的組合港。

  「大灣區」內建設自由貿易港的優勢比較明顯,海港吞吐量和港口集群規模全球第一。「大灣區」內香港港、深圳港和廣州港的貨物吞吐量都進入全球前十,三大港口再加上東莞虎門港、中山港、佛山港、珠海高欄港,這種規模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區域都媲美不了的。再看空港群,香港機場、澳門機場、廣州白雲機場、深圳寶安機場,加上珠海機場,這又是全國第一的空港集群。海港加空港,無疑是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核心基礎,因此,「大灣區」建設自由貿易港將進一步有利於灣區內各大港口的整合。

  自由貿易港重要的功能是促進貨物貿易量和推動貿易轉型升級。建設「大灣區」自由貿易港組合,可以借助內地建設自由貿易港來擴大和提升貿易功能,從而推動珠三角地區和泛珠三角地區的貿易轉型升級。

  廣東目前在積極申報建設自貿港,如果能和香港聯結起來,內地自由港就可以和國際性全域自由港更好地互動。香港主要特色在於港口和機場聯繫緊密,許多進口商品都是從香港空港直接到鹽田和南沙,然後通過海運到內地市場。如果能夠發揮內地自由港背靠的市場腹地優勢,與香港的海港和空港相結合,也變相提升香港的空港運營效率。

  目前在港口運營中,其實市場化改革已經先走一步。如和記黃埔控股的深圳鹽田港以及在港的和黃碼頭,而蛇口港和香港也都有招商局碼頭。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講,現在變成雖然在不同的關稅區域、不同的海港,但港口的運營卻是同樣的集團。「大灣區」中無論海港碼頭和機場,其實早已經有一定程度的合作。

  那麼,具體怎麼推進?現在港珠澳大橋快建好了,這對「大灣區」內各個海港、空港都會有一定的影響。珠江三角洲西部的貨物現在到香港比較快,可以走港珠澳大橋,而香港飛機場基本上很快就飽和了。因此,「大灣區」的跨區域交通設施除了物理上的互聯互通,下一步恐怕是面臨像廣深港高鐵這種「一地兩檢」監管模式的複製推廣問題了。

  率先突破要素流動制約

  作為多年的全域自由港,香港自有一套成熟的行業監管模式,可以通過「大灣區」合作平台實現「一體化」。可以突破的領域起碼有兩個。

  第一,粵港澳金融合作。可以探索在證券和債券通的基礎上,深交所和港交所在技術合作層面上,是否可以有進一步的作為。在短期,由於制度差異不可能合併的情況下,起碼可以做到雙方標準達到統一。香港的行業協會經驗,是否可以在三地金融合作中發揮標桿作用?

  第二,資質互認方面,可在粵港澳三地之間的物流暢通基礎上解決,而人流、資金流和資訊流的推動卻十分緩慢。在兩地工作簽證、子女入學、醫療保險等方面,基本未鬆口。資訊流除了促進灣區內資訊利用效率外,還能促進民心相通。而目前從搜索引擎來看,內地主要採用百度,香港主要採用谷歌;社交平台,內地主要採用微信,香港主要採用facebook。這就可以看出,兩地的對話平台仍未一致,從而產生出「三觀」的差異。

  經濟學博士後,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