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特朗普新稅制改革的三個考察點\顧鐮墨

時間:2017-12-09 03:15:38來源:大公網

  上周末,美國總統特朗普可謂悲喜交加。悲的方面:前國家安全顧問弗林與「通俄案」的特別檢控官穆勒合作,在法庭上認罪,承認就去年12月與俄羅斯外長通話的問題上對FBI撒謊。喜的方面:共和黨參議院終於以51:49通過了爭議甚大的稅改法案。這是特朗普上任以來,共和黨首次成功的重要立法。

  這個號稱「影響今後數十年」的稅改方案,有政治上爭取選民、刺激短期經濟,以及長期風險影響國際秩序這三個考察方向。

  稅改方案最重要的關鍵字就是減稅。在個人收入稅方面,除了最低收入階層稅率基本不變外,參議院版本中,其他階層的個人入息稅率都有下降。新稅法一方面取消了州入息稅的減免稅款(deduction),一方面又把標準入息稅的減免稅款提高一倍。這對低收入與中下層中產階級,特別是位於州內入息稅稅率低的「紅州」的居民,裨益最大。對州內實行高稅率的「藍州」居民(如加州與紐約州)不利。最高收入階層的稅率也稍有下調,但對那些富人來說,最大的喜訊莫過於取消遺產稅。

  稅改對最低收入階層與中上中產階級負面影響最大。對中上中產階級而言,原先眾多的減免稅款都被取消,特別是房屋還貸的減免稅款被取消影響最大。對本來就幾乎不納個人入息稅的最低收入階層來說,減免入息稅毫無意義,大量的福利被削減,令他們失遠大於得。共和黨一直呼籲要廢除而屢屢失敗的奧巴馬醫保,這次變相地被廢除了:維持奧巴馬醫保財務平衡的最重要的一項,強制醫保稅被取消,奧巴馬醫保也注定名存實亡。這也被視為共和黨的勝利。但這除了影響低收入人群之外,對普通人也不是好消息,醫療保險價格應聲而漲。

  因此,對個人來說,新稅制有利中低收入階層與富人,不利中高收入與低收入階層。中低收入階層是特朗普在勝選中的關鍵,這個稅改有利鞏固自己的票源。對富人有利的改革則符合特朗普等統治者的利益。民主黨的票源低收入階層則雪上加霜。

  企業稅的改革影響更深遠。它從現時最高35%降到20%。此前,美國公司稅率幾乎全球最高,改革後,美國的聯邦公司稅率變為主要經濟體中偏低。

  企業稅改革有利美國的短期利益。低稅率首先有利美國本土中小企業的成長,從而再次走上以中小企業帶動就業與投資的模式,這個模式至少在以往行之有效。另一方面,低稅率也會吸引外國公司以及國際大公司在美國的投資,特別是製造業回流。這對全球經貿關係有更重要的衝擊。比如,不考慮地方政府的稅,中國普通公司稅率為25%,已經比改革後的美國要高了。如果不考慮市場准入因素,企業家到中國投資在此前也只比在美國投資有微弱優勢。在美國降低企業稅之後,在美國的投資成本更低。於是資本家原先計劃在其他國家的投資都可能被拉到美國。中國認為美國發起「不負責任」的稅務戰,不是誇大其詞。

  促進投資美國的另一個影響是吸引美元回流美國,美元將回歸強勢。這幾年,美元回流一直是個趨勢,但幅度不大。以往聯邦儲備局調整利率槓桿就可以調控美元流向。但由於美國經濟不景,單憑聯邦儲備局的有限的金融手段已經不足以吸引美元大規模回流。於是這次稅務改革,就是美方吸引美元回流放出的「勝負手」。前面提到的取消遺產稅也必將吸引富人來美國置業,進一步促進美元回流。如果說以上兩點對美國短期經濟利好的話,那麼減稅對美國長期經濟也帶來很大風險。

  特朗普在競選與上任初期,一直批評奧巴馬的「赤字」。在其計劃中,因企業稅減少而導致的財政缺口將由「邊境調節稅」彌補。但早在六月,由於爭議過大,國會議員紛紛反對,邊境調節稅已經胎死腹中。這樣,在新稅法下,聯邦財政收入減少,美國將繼續赤字政策。特朗普聲稱,美國經濟的增長帶來的稅收增加可以彌補,但這顯然只是畫大餅式的空談。目前估計是未來十年,國債將再增加11萬億,高達31萬億,佔GDP的150%左右,這是一個危險的高度。

  美國日後還將嚴重依賴「印鈔機」,但在這樣高比例的國債下,美元是否還能保持穩定頗成疑問,一旦美元不穩,失去世界貨幣的地位,就會帶來一系列的雪山崩潰式的反應。從這個角度看,這次減稅堪稱「孤注一擲」的冒險。

  雖然「全面」的邊境調節稅方案不了了之,但對特定項目的關稅戰看來不可避免。11月30日,繼歐洲與日本之後,美國政府向WTO提交文件,宣布「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及片面叫停「中美全面經濟對話」。連同前段時間,美國啟動調查中國是否違反知識產權協議(301條款),以及對中國鋁合金產品「雙反調查」,預示了美國與中國貿易戰即將展開。

  稅務戰、資金戰,與中美貿易戰,可以視為中美經貿關係的三個戰場。在資金戰上,中國早前宣布開放金融業市場,搶得先機。貿易戰對美國來說也是「殺敵一千,自傷八百」。但中國要如何短期內化解美國的稅務戰,還頗費思量。如果中國頂住了,美國頂不住,那麼最後國際關係就會出現劇變。

旅美學者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