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監管部門推出的資產管理新政,持續影響滬港深三個市場。雖然港股昨日跟隨A股反彈,但是否已經完成消化相關政策,仍有待觀察。在政策層面回暖前,港股受制於A股,高位上落的可能性較大。筆者的短期策略是控制倉位,防禦為上。
上周末筆者參加了多名內地頂尖港股策略分析師的投資論壇,他們的看法大致相同:繼續看好明年的港股表現;繼續重倉各行業的龍頭公司。具體來說,國企指數或跑贏恒生指數;金融股龍頭,最受益內地監管層推出的金融監管政策;交易所龍頭,則受益於港股成交量的上升,以及多種新交易產品的推出。
內地分析師看好明年港股表現,除了判斷內地會高度防範金融風險,出現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甚低外,主要還是從港股估值(不貴也不便宜,若計入明年的盈利增速,便較吸引)、內地經濟基本面(經濟增速可望保持在6.5%左右,但微觀層面不乏亮點)、資金流(內地銀行保險機構資金會保持對港股高息公司的強烈興趣,資金持續流入)。
筆者感受最深的是他們對龍頭公司的堅定看好,尤其是金融業龍頭和科技股龍頭。在他們看來,相對於去年推出的供給側改革(相關資源股出現大升浪)、今年的三四線去庫存政策(誕生了多隻十倍升幅內房妖股),明年的政策重點是金融監管。近期的資產管理新政諮詢、網上貸款新政,都是一系列強化金融監管的一部分。最直接的後果,將導致金融資源向金融業龍頭(大的保險公司、四大行)集中,從而改善這些公司的基本面。
至於為何看好國企指數明年有更好的表現,主要是國指比重最大的是內銀,內銀今年升幅麻麻,對指數有所拖累;另一個積極因素是國指明年納入民企後,較恒指更能夠代表中國經濟的增長前景。
筆者大致同意他們的觀點,在今天港股結構、運作機制已變的情況下,確實要多些參考內地分析員的觀點。畢竟他們對國情的認知,對上市公司的了解,有信息上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