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把中共十九大之後的五年按照年份從時間節點上逐一做了闡述。由此我們看出,他是一位時間感(或曰「時代感」)很強、歷史感很重的人。經常把時代與歷史聯繫在一起,並且還能加以聯想與思考,無疑是一位深知歷史重任在肩的政治家。
通過聯繫以往歲月,透視未來時光,我們可以預知,從即將到來的2018年始,中國一定會經歷一個十分不平凡的五年。而五年中每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都會是一張必須交出的歷史性考卷。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城市一個鄉鎮,恐怕莫不如此。
「脫貧」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
中共作為執政黨,未來五年中「遇到」的前兩個重大節點,當然就是改革開放四十年的2018年,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年的2019年。用中國老百姓的俗話說,這可是兩個十分重要的「日子口」,涉及到了境內外所有的中國人。七十年的滄桑、四十年的巨變,讓中國這塊與歐洲面積相近的東方土地換了人間。
在這看似歷史的一瞬間中,國家經歷了多少疾風驟雨,個人「品味」了多少甜酸苦辣,民族在歲月更新中忍受着多少代際接力的隱痛……一切付出與收穫、一切代價與成果,都在等待着國人認真思索。過去,缺少經驗的中國人勇敢地闖、大膽地試,摸着石頭過河。今天,趟過千山萬水的中國人必須在這兩個時間節點上,做出歷史性的最接近科學規律的總結。
如果依舊只顧匆匆趕路,卻忘記了審視那些已經摸過的石頭、邁過的坎坷,恐怕就意味着一種巨大的民族失憶,甚至可以說是當代世界的一個巨大的理智遺憾。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中國人七十年的滄桑、四十年的改革所創造的,恰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大的經濟奇跡!如果對這樣一場改變了人類四分之一人口歷史命運的變革軌跡不加以深刻的思考歸納,不加以規律性的判斷定位和總結,豈不是一種不可原諒的歷史性最大失責嗎?
說到改變人類四分之一人口命運這件大事,具體到當下中國而言,就是中國領導人多次提到、反覆強調的「脫貧攻堅」。習近平在剛剛閉幕的中共十九大上,以抓鐵留痕的果絕表示,「脫貧」就是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於是在2020年這個時間節點上,中國執政黨和中國各級政府就要交出又一張答案,那就是按照中國現行標準,真正實現全民脫貧的偉大目標。現在,距離實現此目標,僅剩下三年。草榮草枯,僅有三循;白駒過隙,稍縱即逝。中國全國上下現在都在喊「擼起袖子加油幹」,反應的是脫貧的熱情,更顯示出工作的緊張和時間的緊迫。數千萬貧困人口要在這不長的時間內真脫貧、不返貧,找到致富路,中國共產黨人能否答好這張「考卷」,全民翹首,世界注目。
然而,還有考試在後頭。正如《印度快報》網站刊文指出的一樣,即便是在2020年中國實現了全民的脫貧目標之後,中國仍然不是一個流淌着奶和蜜的樂土。東部與西部、北方與南方在區域發展上的差距,資源與環境、生產與需求在發展和效益上的失衡,亟待提高的社會管理能力與各種經濟社會難題的長期存在,對中國執政黨來說依然構成了嚴峻挑戰。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邁入新時代,進入決勝期,是對中國發展階段的客觀闡述;而提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則是對這個世界第一大執政黨每個成員的惕勵與提醒。筆者認為,這八個字恐怕是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這個節點之前,每個中共成員都應記住的最重要的箴言、誡語和使命。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惕勵
是做一家暮氣沉沉的百年老店,還是充當朝氣蓬勃的民族復興航道上的旗艦,這種政黨建設方向性的選擇,其主要區別或者說本質差距是什麼呢?就在於這個黨是否有強大的自我更新能力。自我更新是對主體而言。在客體看來,則是一個政黨是否在現實面前有一種對路線、政策修正的勇氣和能力,是否有在挫折錯誤失誤之後刮骨療毒、涅槃重生的毅力和堅強。
四十年前,鄧小平領導中共啟動了改革開放航船。2012年習近平主政後,又在十分嚴峻的情勢中,力掀反腐風暴,啟動了對內對外一大批新政。從這兩次轉折式的政治變革中,人們就能看到中共健康力量的存在,看到其修正能力的真切版本。世界期待這個大黨在百年華誕的考卷上寫下既有中國特色又與人類文明同步的漂亮答案。
當2021年人們迎來中共一百周年生日之後,在中共「十九大」五年屆期的終點,即2022年,華夏子孫會聽到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鑼鼓,全世界也會聽到中國開始向中等發達國家邁步的鏗鏘腳步聲。
擱筆之即,我的史學愛好在提醒本人,不要忘記明年還是中國近現代兩場偉大的改革運動的時間交匯點!一場是發生在120年前以血色失敗喚醒過國人的「戊戌變法」;另一場就是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正在親歷着、即將帶來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改革開放。歷史的悲劇和喜劇這樣迴圈,讓今天的我們真切感到何為幸運!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