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在眾多對外開放舉措中,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由此可見,自由貿易港是自貿試驗區的升級版,是自貿試驗區更精準更大膽的改革突破點。
自由貿易港是指,設在國家與地區境內、海關管理關卡之外的允許境外貨物、資金自由進出的港口區,外方船隻、飛機等交通運輸工具也可自由往來。目前內地城市並沒有自由貿易港,但粵港澳大灣區中的香港則全域都是自由貿易港。上海深化自貿試驗區改革總體方案中提到,洋山港和浦東機場要設立自由貿易港區,但詳細規劃並未出台。香港可以充分利用自由港優勢,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在自由貿易港區的監管中總結灣區經驗。而大灣區內深圳港和廣州港的物流貿易業態有望與香港聯動發展,一起做大做強。
便捷流動的最佳試驗田
粵港澳大灣區內包含了「一國兩制」下的行政特區、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先行區。大灣區內既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有先行先試的經濟特區,也有最早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各區域體制的多樣性為自貿試驗區的行政體制創新改革,提供豐富的可供探索領域。十九大更賦予了「一國兩制」下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深化粵港澳地區合作更多的自由空間和權利。
粵港澳大灣區除了包含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區,還包含了自主創新示範區。科技創新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鮮明元素。對標三藩市灣區(硅谷)也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個口號。香港在創新及科技局成立開始,就顯示出對香港培育創新科技產業的重視。特別是深港河套地區的創新科技園的啟動規劃,和行政長官在政府施政報告中對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最近,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規劃設計在不斷推進之中,可以預期,通過有效整合香港和廣州的基礎科研資源、深圳的應用科技資源和東莞的製造支撐資源,廣深港沿線形成的科技創新產業帶,又將引領國家新一輪的產業發展風向標。
廣東自貿試驗區是在CEPA的基礎上進行的又一次改進式試驗,最終目的是通過制度創新來促進粵港澳三地的投資、貿易、金融多領域更加開放更加便利,與國際化營商環境「對標」。之所以選取前海、橫琴和南沙作為三個片區,充分考慮三地與港澳地區的地理優勢、產業基礎和行政改革基礎。廣東自貿試驗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內銜接珠三角和港澳地區的節點,通過三年的改革發展,積累了一批制度創新經驗。在政府職能轉變、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金融放開和法治化建設五個領域中的先行先試,可以在粵港澳大灣區範圍內率先複製推廣。
廣東自貿試驗區建設目標並不是城市發展和產業做強,而是在於為國家建設開放型經濟體系,探索粵港澳深度合作提供經驗樣本。前海在深化與香港合作中探索出一套對港更便利的措施。橫琴在深化與澳門合作中亦探索出一套促進兩地要素更便捷流動的改革措施。自貿試驗區在一個較少的物理空間內進行改革試驗,試驗成功的政策可以選擇性匹配性地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進行推廣。
作為一個城市群概念,城市協調共用發展,產業合作和互補發展,打破行政壁壘令要素更便捷流動,建設宜業宜居的世界級灣區等都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目標。因此,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全面性的區域性改革,可以從廣東自貿試驗區進行突破,通過三大片區的示範作用,帶動和輻射其他周邊地區進行更加積極的改革。
突破制度創新的制約
粵港澳大灣區內,香港是大灣區內全域的自由貿易港區,是全球最自由、最便利,也是其中一個最低成本的貿易口岸。低稅制和法治化營商環境除了樹立香港經濟的競爭優勢外,發展成熟的產業運作模式亦可以為深圳港和廣州港提供經驗。目前,上海和廈門都在加快申報自由貿易港區,而作為具有國際航運影響力的珠三角港口群,廣州、深圳要努力爭取成為第一批自由貿易港區。廣州南沙自貿片區和深圳前海自貿片區順理成章成為自由貿易港區的核心基礎,加上前海片區與寶安空港的聯動,南沙片區與白雲空港的聯動,香港空港與珠海空港的聯動,粵港澳大灣區將構成網狀的自由貿易港區群。
內地自由貿易試驗區經過三年多的經驗探索,取得一批重要的制度創新成果,但制度創新仍存在多方面的制約,需要找到突破瓶頸的抓手,而自由貿易港區就是自貿試驗區的升級版。以貨物貿易監管模式率先引領珠三角地區貿易轉型升級的香港國際自由港規則為突破口,配以相應的金融、稅收和口岸監管進一步大膽改革,為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提供「一線放開」的監管經驗。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經濟學博士後、副研究員;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