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在其上任後發表的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到,將落實中國歷史成為初中獨立必修科,並從多方面促進師生全方位認識國情。目前,中史課程修訂第二階段諮詢已正式啟動,教育局將在2018-2019學年落實中國歷史在初中成為獨立必修科目,並在目前的課程基礎上,持續豐富課程內容,推動學生認識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筆者認為,將中史獨立成科,不僅回應了多年來教育界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有助培養香港青年人的身份認同、公民責任,加深他們的國家民族意識、香港情懷和世界視野,從長遠來看對香港社會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改變。
重視歷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猶太人從幼兒5歲起就着手對孩童展開聖經教學,灌輸猶太民族的起源和歷史;俄羅斯總統普京多次關注本國的歷史教育和歷史教材編寫工作,提出要讓每一個國民「對本國歷史常懷尊崇、摯愛之心」;美國雖只有短短200多年的歷史,但歷史科在美國的基礎教育中屬核心課程,且設立了國家歷史學科標準,許多州更從法律上對普及各州和國家歷史教育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我們可以看到,國家的歷史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歷史的變遷,懂得何謂「知所趨避,鑒古知今」,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深刻了解個人與國家和民族之間的關係,認識本民族的精神內涵,學習並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操和共擔民族歷史責任的意識。
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香港的中史教育始終處於一種「弱勢」地位,2000年中國歷史科被取消了必修科資格,到2009年課程改革大幅削減選修科目後,中史科更是落到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這一現象直接導致新一代青少年對中國歷史的認知愈發薄弱,一些人不懂國情、缺乏國家民族意識,因而對國家產生誤解甚至抗拒,也不懂得珍惜今日國家強大的來之不易和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因此,此次中史科修訂可謂是對過去中史教育思想的一次撥亂反正,也是一次提示全社會歷史教育重要性的難得機遇,尤其在當前「港獨」思潮沉渣泛起的環境下,中史教育對於「一國兩制」長期繁榮穩定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代思想家任繼愈先生曾說「史學關係到國家的存亡」,「是國家興亡之學,民族盛衰之學」。應該看到,無論是透過認識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大論述,還是細味香港本地史的溫情小故事,社會上對中史修訂的一切討論,都應回歸到教育本身,從學科的理念和重要性、學生的學習效益立場出發,讓每一位學子真正地從歷史教育中汲取養分,獲得啟迪,積累智慧,而不是讓中史科修訂背負不必要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