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十月十八日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簡稱「共融」。
十九大報告還說:「要讓香港、澳門同胞同祖國人民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簡稱「共享」。
習近平六月二十九日率領中央代表團抵達香港國際機場時表示,此行主要有三個目的,其中之一,是中央與香港居民共謀特區未來。簡稱「共謀」。
「共謀」「共融」「共享」,為香港與內地關係未來演變指引了明確方向。換言之,「一國兩制」未來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繼續實踐,必須貫徹香港與中央「共謀」、特區與內地「共融」、香港居民與內地同胞「共享」三大準則。
發展源頭與活水來自內地
「共謀」,即中央指導和領導特區政府與社會各界,制定關於香港經濟社會近期、中期和長期發展規劃。既是中央對香港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與特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的應有之義,也為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所必需。
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說,「從現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從二○二○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從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二○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於是,特區現屆政府既需要領導香港為國家實現到二○二○年的第一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做貢獻,又需要承前啟後、領導香港參與國家從二○二○年至二○三五年最初兩年的新奮鬥。從特區第六屆政府開始,到二○四七年特區第十屆政府任期止,香港經濟政治社會發展需要配合國家再奮鬥兩個十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在香港,反對派一直鼓吹一種觀點: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屬於特區內部事務,毋須同內地協調,也不必參與國家發展。香港一部分居民也相信這樣的說法。其實,這是「離地」臆想。從二○○三年六月香港與內地簽署CEPA以來,香港經濟與內地經濟一體化已不可逆轉也不可阻擋。香港已不可能脫離國家單獨謀發展。香港唯有參與國家發展,才能得到自身發展。香港一千一百多一點平方公里面積和七百三十萬人口如果自我封閉,必定成為一潭死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香港發展的源頭在國家,香港發展的活水來自內地。因此,香港與內地必須「共融」發展。
必須有主動上車的意願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香港經濟水平確實領先內地,香港居民的一般收入和財富確實超過內地絕大多數居民。但是,近幾年,香港與內地經濟水平差距明顯縮小,內地沿海地區大城市相當多居民的收入和財富追上了香港大多數居民。在內地改革開放最初三十年,香港的資金、人才和專業服務確實給了國家以巨大支持。但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香港經濟越來越依靠國家帶動。
香港社會各界必須冷靜思考三個問題:第一,到二○二○年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香港經濟水平和居民收入、財富水平是繼續領先於內地和內地同胞,抑或整體經濟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同時內地更多居民在收入和財富水平上超越香港大多數居民?第二,到二○三五年國家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香港同內地一線大城市比,還能否保持整體領先地位?第三,到二○五○年國家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香港在國家的位置會在哪裏?
國家樂意香港做火車頭,帶動內地一線大城市、尤其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十個城市一同發展。但是,香港必須保持和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才能勝任。國家願意帶動香港乘搭「中國號」高速列車。但是,香港必須有主動上車的意願。
國家一定會繼續發展,如果香港自動「邊緣化」,受損的將是香港自己。如果香港主動投身國家發展大局,不僅國家發展的速度會加快,發展的成就會更大,香港獲益也將難以計量。
國家為香港指明了發展前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有識之士應當帶頭奮進。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