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熟讀《孟子》《紅樓夢》 深諳古詩詞 楊振寧的中國傳統文化情結

時間:2025-10-19 05:01:43來源:大公报

  上圖:1935年楊振寧攝於清華園西院11號楊家院中。照片背面的題字,左為父親楊武之手書,右為楊振寧所寫。下圖:楊振寧、翁帆編著《晨曦集》。

  「今天站在這裏重提這些事實,我沉重地體會到,在某一種意義上,我是中國和西方文化的共同產物。」1957年,楊振寧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諾貝爾獎領獎大會上說。楊振寧不僅科學造詣深厚,同時亦熟諳中國傳統文化。在由他編著的《曙光集》《晨曦集》等文集以及公開演講中,楊振寧多次提到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不僅熟讀《孟子》《紅樓夢》等,還尤其愛好中國詩詞。\大公報記者 張帥

  楊振寧「髮小」、藝術家熊秉明曾回憶,在楊振寧父親楊武之去美國留學的離家五年,楊振寧的學語、識字、背誦,都是楊振寧母親啟蒙的。在楊武之從美國回來的時候,楊振寧已經是一個懂事而神氣十足的學童,識得三千字,能背下《龍文鞭影》。

  據楊振寧的弟弟楊振漢和妹妹楊振玉撰文回憶,楊武之回國後總是抽出時間和子女在一起,除了教詩、詞、英語、代數、幾何、微積分等,還教他們念《古文觀止》,講岳飛、文天祥等歷史名人的故事。

  楊振寧曾坦陳,小時候看不懂中國的經典著作《紅樓夢》,等到年紀大了以後,才懂得這是一部傑作。他認為,《紅樓夢》細緻而巧妙地把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與家庭糾紛安排得無懈可擊。一般的讀者因為對中國的文化傳統、歷史背景等不甚了解,所以沒有辦法體會小說中所要表達的意思。現在,研究《紅樓夢》已發展為一科專門的學問。

  1938年,16歲的楊振寧以「同等學歷」報名參加統一招生考試,在兩萬名考生中脫穎而出,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在西南聯大,馮友蘭是當時很有名的教授。2004年在清華大學中文系講演時,楊振寧透露自己沒選哲學系的課,可是,曾經偷偷到馮友蘭的班上旁聽過中國哲學史等,想聽聽馮友蘭到底怎麼講課。

  「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在1946年西南聯大解散的時候,馮友蘭寫了西南聯大紀念碑碑文。楊振寧多次說到,這篇碑文寫得非常之好,將西南聯大的精神、意義、影響都淋漓盡致地寫出來了。

  科學研究受《孟子》影響

  對楊振寧而言,對自己影響最大的傳統經典還是《孟子》。在《晨曦集》中,楊振寧提到他讀初一時,父親請來當時清華歷史系的高才生丁則良帶他學《孟子》。「我吸收中國文化的精神,我想比沒念過《孟子》的要吸收得多。」

  「三十歲後,我做人處世全靠孟子。」2015年,在紀念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六十周年時,楊振寧回顧了上世紀60年代初他和費曼等人關於物理學發展前景的爭論,他認為現在來看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而之所以正確,也在於他受到「吾日三省吾身」的儒家文化的影響。

  在《晨曦集》中楊振寧表示,自己非常推崇魯迅,認為魯迅的散文是尖銳的、一針見血的,對舊社會的解剖很透徹。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