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食正大灣區 港科創發力追趕

時間:2017-10-25 03:35:52來源:大公網

  圖: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很重要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圖為俯瞰粵港澳大灣區——深圳 中通社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已形成初稿,其所帶來的發展機遇廣獲矚目。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在十九大期間表示,從經濟總量等方面考量,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很重要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專家指出,香港如能發揮自身科研特點,又與珠三角的製造業優勢相結合,未來的科創前景不可限量。

  何立峰描繪「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藍圖時稱,這個區域比較廣闊,周邊還有很多發展空間,所以研發、生產、製造、營銷、再研發,這種循環會得到比較快的進展。「通過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將會成為中國未來發展新的經濟增長極,發展的速度、質量,發展過程中的效率和公平,還有可持續方面,應該都會走在前列。」

  「大疆模式」有望被複製

  回顧粵港澳地區的發展歷程,區內的經濟合作在改革開放初期即形成了「前店後廠」的模式,並在其後的產業融合過程中,進入了以宏觀經濟戰略為導向的區域整合時代。香港過去與灣區的經濟合作多集中在物流、旅遊、金融等行業,但近年來兩地在科技創新領域多有建樹。

  如今已被人熟知的大疆無人機品牌,即是利用香港高校的科研優勢,結合珠三角發達的製造業基礎,最終攻佔全球市場,成為大灣區內資源搭配、優勢互補的極佳案例。而眼下香港又出現以商湯科技、水之銀為代表的一批科創企業,有望複製「大疆模式」的成功路徑。

  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所長陳恩指出,香港作為亞太地區的教育重鎮,擁有全球一流的高校研發資源,而香港科研平台又與國際接軌,方便獲取境外前沿技術成果。「香港如能發揮自身特點又與珠三角的製造業優勢相結合,促進產學研發展,將在科技創新領域大有可為。」

  業界建議採公私合營模式

  特區政府更重視科創發展,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首份施政報告提出投放逾百億元、八大方面推動創科發展,並定下創科發展目標,在未來五年內,把本地研發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比率,由目前的0.73%倍升至1.5%。

  施政報告中用了較多篇幅在科創方面,其中「創新」出現六十多次、「科技」七十多次,可見特區政府的決心。

  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柳洪分析稱,報告在談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時,雖然也涉及空域優化和協同發展、共同開發旅遊產品等,但關注焦點無疑還是創科創新。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副主席林至穎則建議,創新科技的發展較難由上而下推動,反之政府如能採用公私營合作模式,由官方提供資源空間,由熟悉市場的公司主導,在技術成熟後再通過公私營合作的方式去推廣和落實,最終的發展效果會更加明顯。

  柳洪也指出,從過去幾個月「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情況看,粵港澳三地分別屬於不同的關稅區,有關稅制、法律、制度會對大灣區內城市的互聯互通、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產生一定制約。如要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的發展,上述問題無疑是要首先克服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