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官民合作拓漁業「海上牧場」\陳亨利

時間:2017-10-02 03:15:24來源:大公網

  香港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一座國際大都市,伴海而生、以港為傲。然而,一直伴隨香港成長的漁業界,隨着政府的規限收緊,漁業的發展面對不少新挑戰。從事遠洋漁業超過二十年,我認為目前是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時代,傳統工業可以「走出去」,漁業界亦可以,提升產業,擴大市場。

  香港漁民團體聯會早前組織業界赴太平洋島國帛琉考察,我與各位業界朋友一齊了解當地海洋保護區情況及興建水產養殖場的可行性。欣喜的是,當地政府十分歡迎香港業界到當地投資,其自然資源部長更提出,可在沿岸地區劃出一片海域專供香港養殖業界前往投資。事實上,包括帛琉在內的太平洋地區,水質極佳,與香港距離較近,來回作業、運輸期約兩周,且當地致力推動平衡海洋保護及漁業發展之間的關係。

  在全球捕撈漁業產量已達飽和水平的情況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優勢相當明顯,亦能夠填補市場對漁產品的需求。根據2016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報告,水產養殖業一直是促進食用水產供應量大幅增長的驅動力,由2009年的5570萬噸升至2014年產量超過7380萬噸;捕撈產量相對停滯,維持在9000萬噸左右。

  香港業界在養殖業方面經驗豐富,可帶動業界利用科技研究魚類配種、重點養殖高價魚類,對業界科技化、企業化的可持續發展有莫大益處。業界認為,若特區政府可牽頭,推動在太平洋地區租用一片沿岸海域,供香港漁業界發展水產養殖、休閒漁業,打造「海上牧場」,當中生產的漁產品,除銷售至香港,令廣大市民受惠外,更可銷售至內地及東南亞國家,同時帶動運輸、飲食等行業發展。科研方面,更可與香港的大學合作,進行海洋漁業研究,長遠打造香港成為水產養殖科研中心。

  政府過往透過漁業持續發展基金支持業界,但資助原則只適用於境內項目,在這個有限的市場內,難以見到成效。我認為,應該因應鼓勵投資太平洋島國的海上養殖園方案,放寬項目的申請限制,並以等額形式撥款鼓勵業界外拓。一方面,讓業界可以安心遠赴他鄉發展及推廣香港漁業,同時亦是配合「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這種官民合作的投資方式,既能讓業界得到可持續發展,亦能作為一種先行先試的實驗方式,在未來推廣至不同業界。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曾表示,新一屆特區政府要摒棄固有或因循做法,以新角度、新方式回應需求。其實,這也是業界的願望。期望政府可與業界、民間團體一齊跳出框框,共同推動漁業可持續發展及香港產業多元化發展。

  選舉委員會成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