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五日,《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公布二○一八年世界大學排名榜,香港媒體普遍予以報道。筆者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來評論該排名榜,但是,有一點引起我的重視,即:在香港的五所大學排名較上一年提升的同時,內地有七所大學躋身前兩百位,其中,北京大學比上一年升兩位至第二十七位,清華大學比上一年升五位至第三十位。
引起我重視的不是這幾所大學的排名次序,因為這是見仁見智。引起我重視的,是內地大學被置於同西方國家著名大學一起作比較。
教育、尤其高等教育是具意識形態特徵的。但是,西方機構視中國內地大學和香港的大學一樣具有同西方大學的可比性,其暗含的前提是,經過近四十年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的高等教育大體與以西方為代表的全球高等教育接軌,具有了相互可比性。
兩地並非截然不同文明體系
耐人尋味的是在承認內地的全球開放性上,香港的反對派團體和人士遠不如西方持比較客觀態度的機構和人士。譬如,香港大學一位親反對派的法律學者最近就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國歌法》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理由,質疑《國歌法》納入《基本法》附件三有違《基本法》關於「不在香港實行社會主義的制度和政策」的規定。
首先,這是曲解《基本法》。《基本法》規定香港保留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同時不在香港實行社會主義的制度和政策,是指香港和內地保持基本的制度差異,而這一點的前提和基礎是香港回歸祖國。《基本法》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因此,關於國旗和國歌的全國性法律不僅可以、而且必須納入《基本法》附件三。身為法律學者,豈能犯如此低級的錯誤?明知故犯,只能從政治立場上找原因。
其次,即使國歌是國家主體核心價值的載體,香港居民不必視之為禁忌,更不必視若洪水猛獸。國家主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香港傳統核心價值,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體系,否則,怎麼解釋內地改革開放發展?怎麼解釋全球一體化?
當前,全球經濟金融政治格局正處於空前全面深刻調整,根本原因就在於,主導了人類近五百年的西方文明只是單向地要求甚至強迫其他文明為其所滲透和改變,而不願意甚至排斥與其他文明相互取長補短、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從而,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站到了歷史錯誤的一方。
習近平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大會暨特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指出:「回到祖國懷抱的香港已經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作為直轄於中央政府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從回歸之日起,重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是與世界各國人民一起締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提和基礎,就是全球不同文明相互取長補短、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當前,世事紛繁,世局動盪,乃是由所謂「西方文明是普世文明」走向全球多種文明相互取長補短、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的過渡現象,是人類邁向更高階段的應有之義。香港特別行政區繼續實踐「一國兩制」,必須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一起與時俱進。
進一步納入國家治理體系
在「一國兩制」最初階段,「包容」是主題。所謂「河水不犯井水」不是互相分隔而是相互包容。即使在九七前,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香港與內地已不再被分隔。九七後,在法律和政治層面,香港回歸祖國,在經濟和社會領域,香港與內地經濟趨於一體化,兩地居民交往愈益緊密。「一國兩制」必須以「一國」為前提和基礎,「包容」必須向「融合」演進。
因此,無論《國歌法》在香港實施,還是高鐵在香港總站實施「一地兩檢」,香港社會都應以平常心看待。
香港居民應當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反對派政治團體和人士,包括親反對派的知識分子,那麼懼怕「一地兩檢」和《國歌法》?
中國俗話說:「心中沒有鬼,不怕鬼敲門。」「一地兩檢」對於尋常百姓來說只是提供出行方便,不會帶來任何風險。《國歌法》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有助於普通居民樹立國家觀念,不會帶來任何風險。害怕「一地兩檢」和《國歌法》的,是「拒中抗共」分子。
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團體和居民,只要不違反《基本法》和本地法律,可以發表「拒中抗共」的言論和從事有關活動。但是,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不能「拒中抗共」,相反,必須進一步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必須進一步納入國家治理體系。這是「一國兩制」與時俱進的基本要求。
識時務者為俊傑。有智慧不如順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阻擋。「泛民」主要政治團體應當看清「一國兩制」與時俱進的大勢,順勢而為,勇於向「建設性反對派」轉變。 資深評論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