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醫藥漸受捧 星斥6000萬力挺

時間:2017-09-06 03:15:37來源:大公網

  北京同仁堂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早於2003年與新加坡科藝公司在星合資成立北京同仁堂新加坡(科藝)私人有限公司(下稱北京同仁堂新加坡)。多年來,在發展業務的同時,更大力推廣中醫藥文化,成果豐碩。北京同仁堂新加坡總經理高影君表示,現時醫治病患累計超過5萬人。上月初,新加坡衛生部撥款1000萬新加坡元(約6000萬港元),資助當地展開更多與中醫藥相關的研究。北京同仁堂新加坡副董事長陳立發說,隨着新加坡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中醫在養生保健方面的優勢將愈發重要。\大公報實習記者姚慧儀、朱啟軒新加坡報道

  340多年來,北京同仁堂始終堅持「以現代中藥為核心,發展生命健康產業,成為國際知名的現代中醫藥集團」的發展戰略,以「做長、做強、做大」為方針,以創新引領、科技興企為己任,形成了現代製藥業、零售商業和醫療服務三大板塊。2003年,陳立發與北京同仁堂在港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共斥資80萬新加坡元成立北京同仁堂新加坡,翌年在牛車水(唐人街)開設第一家分店。

  說起北京同仁堂在新加坡的發展,陳立發如數家珍,2006年和2007年,北京同仁堂新加坡分別在亞歷山大醫院和心理衛生學院開設兩家分店,他對參加范長江行動「一帶一路」行的香港傳媒學子們說:「這是首次有中醫診所入駐政府西醫院和專科醫院,當時引起很大回響。」

  扎根13年口碑載道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西醫是當地社會的主流醫學,中醫只能輔助治療。」陳立發回憶起當年的情況,並向學子們娓娓道來:當時新加坡醫藥費用飆升,遠超出普通市民的承受範圍,而且中醫可以通過針灸、推拿、把脈等進行治療,其「簡」、「便」、「廉」的特點,正是當時社會所需要的,可大幅降低國家醫療補助支出。

  在這一特殊的背景之下,中醫藥在當地快速成長,北京同仁堂在新加坡扎根13年,也獲得越來越多人的認可。高影君說:「除了華人,印度人、馬來人、歐亞人都來看診,有效果,自然就有回頭客。」

  高影君舉例道:有名外籍人士做運動腰扭傷了,需要朋友扶着走進來,經過診所推拿師半小時的治療後,疼痛明顯有所紓緩,「他覺得中醫太神奇了,我們這裏口口相傳的例子特別多。」

  每月義診受當地歡迎

  為進一步推廣中醫藥文化,北京同仁堂新加坡每年都會舉辦文化推廣活動。高影君介紹,每月第一個周六,北京同仁堂都在亞歷山大醫院、心理衛生學院和仁慈社區醫院進行義診,還不時舉辦免費保健養生講座。她續說,講座主題一般圍繞特定季節或常見的都市病,如風濕疼、哮喘、鼻敏感和皮膚病等,深受當地人和東南亞人士歡迎。

  此外,北京同仁堂新加坡還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孔子學院合作,攜手推進中華語言文化和中醫藥文化發展,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中醫藥文化,並受益於中醫藥文化。

  如今,北京同仁堂新加坡在當地的分店已增至五家,並設有煎藥中心、中央藥材倉庫管理系統等。談及未來的發展,陳立發說,新加坡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中醫將發揮在養生保健方面的優勢,同時進一步向互聯網發展,推出網絡銷售等服務,讓中醫藥文化加快「走出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