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推倒雕像事件」,民主黨與共和黨建制派終於扳倒了眼中釘、「另類右派」的精神導師及「白人民族主義派」代表、白宮首席策略師班農。班農的傳媒機器及其「理論體系」,為特朗普當選立下大功。在特朗普上任初期,內閣未就任時,班農權力達到頂峰,但在內閣就任、盟友弗林被逐、尤其是特朗普最信任的親自由派的女婿與女兒相繼進入白宮後,班農就逐漸被邊緣化。
在建制派代表白宮幕僚長普利巴斯辭職後,班農更形影孤單。當特朗普把白宮泄密的懷疑對象轉到班農頭上時,班農離職只是時間問題了。這次「推倒雕像事件」,給了特朗普最好的藉口。這樣,經過一系列內部鬥爭,白宮從班農、建制派、子女派三足鼎立,變成以伊萬卡與庫什納為首的「子女派」獨大,麥克馬斯特、凱利等軍人派輔政的局面。這對美國的內政外交都有重要影響,中美關係如何走,更令人關注。
班農的外交思維核心非常明確:第一,中國是最具威脅的國家,對中國強硬(經濟、外交與軍事上)是美國外交唯一重要的方向;第二,對中國強硬的重點在經濟,只有貿易戰上強硬反擊,才可以在五至十年的窗口期挽回美國的頹勢,否則美國弱中國強之勢就不可避免了;第三,他認為特朗普在對中貿易問題上交換中國施壓朝鮮的策略是錯誤的,貿易問題在首位,不應與任何問題交換;第四,美國應該立即動用世貿協議301條款對付中國。
特朗普立場長期搖擺
班農對華強硬的外交思維與他的另外兩個想法相脗合:第一,在國際問題上,為了集中對付中國,美國必須從其他地區抽身,美國應該放棄世界員警的身份,也不妨與俄羅斯和解;第二,在美國國內問題上,經濟問題是最重要的問題,族群政治反而是其次,只要能搞好經濟,共和黨就能連任,民主黨就能被摧毀,族群政治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而美國經濟問題就是對華貿易逆差。
客觀而言,特朗普在這些問題上的看法,大多與班農相差不遠。但特朗普的立場遠沒有班農堅定。在去年初選辯論時,共和黨候選人克魯茲與盧比奧都指出:特朗普長期搖擺在自由派與保守派之間,不是真正的保守派。其實,對大部分複雜的問題,特朗普都只有膚淺、樸素、限於常識層次的認識,缺乏深刻的理解,更難以堅持。
比如,特朗普固然一直在說美國需要公平貿易,停止貿易逆差,但其出發點大概只是「美國吃虧了」,而不是執意維護產業工人的利益。他自己的企業僱用大量外籍勞工,伊萬卡的服裝品牌在中國設廠,這都是明證。伊萬卡與庫什納經常能影響特朗普,她們傾向自由派,維護華爾街利益,與右翼價值觀的班農相差甚遠。
班農認為自己離開白宮,能暢所欲言,反而能更方便地領導「另類右翼」,反擊左派,同時施加壓力,防止特朗普「背叛人民」。如果說在美國內政與社會問題上,班農確實能給特朗普施加壓力,讓他保持右派價值觀(比如移民問題、反對政治正確等),但在外交問題上卻不是他想像中這麼容易。畢竟,美國外交一向被「潛國家」(deep state)左右,外交部國防部中高層工作人員、各類智庫、各路游說人士,加上大學學者等擁有話語權的人,大部分都是「建制派」,而外交場合也面對他國的反作用力,連美國總統如何處理外交問題都有各種障礙,不能為所欲為,何況一個在野的「民間人士」?
美國外交轉向已是必然
班農退出後,美國外交轉向已是必然。8月21日,特朗普宣布增兵阿富汗,打響外交轉向的第一槍。選舉時,特朗普形容阿富汗戰爭浪費金錢與生命,應該把這些錢留來建設美國,承諾上任後從阿富汗撤兵。但共和黨建制派(特別是麥凱恩等強硬派),一直主張增兵。以國防部長馬蒂斯、國安顧問麥克馬斯特與白宮幕僚長凱利等軍人派「三劍客」早已制定增兵阿富汗的計劃。麥克馬斯特用一張70年代初的阿富汗街頭女子穿短裙的照片,說服特朗普「西方生活方式也可以在阿富汗取得成功」,終於說服特朗普。
特朗普此舉計劃與當初大力抨擊的奧巴馬政策大同小異,也與班農路線全球收縮的設計背道而馳。但最大的問題是,特朗普增兵所要達到的戰略目標不明確,沒有退出阿富汗的目標,很可能把美國長期困在阿富汗。
美國增兵阿富汗對中國利多弊少。弊的一面是美國在阿富汗長期存在,影響中國的「一帶一路」。有利的一面是,美國分散了資源,可能繼續深陷與伊斯蘭世界的鬥爭,投放在東亞的資源此消彼長。最近美國海軍在東亞的廢弛已有跡象,美國在東亞遏制中國可能有心無力。加上在伊萬卡等影響下,中美關係可望迎來新拐點。 旅美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