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說,新任特首林鄭月娥開局順利,特別是近期一系列政治事件並沒有引來巨大的反對浪潮。
政治方面開局順利,接下來就是解決民生問題。實際上,民生才是一切的根本,是民生影響政治。民生困難會引發政治危機。因此,改善民生是重要的。以目前香港的現況,改善民生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如何推動經濟再加速發展;第二部分是如何使社會中較落後的一群改善生活,心存希望;第三部分則是改善居住問題,一個困擾香港許多年的老問題。
「積極不干預」絕對正確?
過去許多年,「積極不干預」政策早已深深地印入香港眾多經濟學家的腦子裏。過去,香港有非常輝煌的經濟成就,人人都認為這是「積極不干預」政策帶來的結果。但是,過去三十年,我們也不斷看到好些國家、地區的政府通過適合的稅務鼓勵及國企的直接投入以推動經濟,成績比香港好。基數比香港低的城市發展得也很快,基數與香港相若的新加坡則把香港遠遠拋在後面,而內地與新加坡所採用的經濟政策,就是市場混合着稅務優惠及國企的直接投入,以推動高科技的發展投入。沒有稅務優惠及國企的直接投入,多數的香港商人最有興趣的事業就是搞房地產業及金融業。多數商人認為高科技是高風險行業,今日香港,最有錢的一批富豪全是搞房地產起家的,而在內地,最有錢的富豪是靠資訊科技起家。今日新加坡經濟比香港多元化,香港工業早已步入黃昏,而新加坡的高科技工業則發展得很好。今日新加坡人口比香港少,但是GDP比香港高。
「積極不干預」是否絕對優勝,的確值得討論。過去,許多人認為「積極不干預」一定比政府適當參與好,那是因為他們看到西方國家中一些國企的效率太差而得到的印象,認為國企一定是沒有競爭力的。其實新加坡的國企競爭力很強,效率很高,理由是新加坡的國企必須與全世界的企業一齊競爭,能者上位,差者被炒魷魚。港英時代,英國本身也曾經為國企效率低的問題煩惱,因此才在香港推行「積極不干預」政策。時過境遷,今日連美國總統特朗普都說要推出稅務優惠以吸引所指定的工業,為什麼香港仍然放不下「積極不干預」的招牌?香港經濟要有突破,的確需要新思維。
如何改善社會上競爭力較落後的一群人的生活?
這是討論了許多年仍無結論的問題。香港有一群社會工作者長期以全民退休保障為唯一的爭取對象。但過去許多年,種種跡象顯示全民退休保障未必可行,因為人的壽命越來越長,全民退休保障使政府的負擔越來越重。但是,沒有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的同時,能否改善現在的制度?人人都知道強積金的金額很有限,但老人問題始終要解決。
也許,生果金可以不經資產審查而提早到六十歲?也許,醫療券可以加碼?也許,強積金的繳交比例及金額限制可以提高?目前,香港強積金繳交比例是僱員僱主各交百分之五,而新加坡是僱員交百分之二十,僱主交百分之十六,差得很遠。因此,新加坡老人問題比香港小。
近來,林鄭月娥提到讓居屋免補地價出租,這也是解決老人問題的方法之一。老人擁有一套居屋,子女長大搬走,老人不需要兩房一廳或三房一廳的居屋,如果允許他們免補地價分租一間房或兩間房,收入也可以幫補生活。
除了老人之外,社會上也有許多收入不高的人。這些人中不乏大學生,因找不到理想工作,怨氣很大。原因之一是香港產業低級,缺乏高技術需求的工作機會,許多人都在擔任技術要求很低的工作,包括大學生,他們自然收入低,工作無前途。要改善這個問題,就得發展高檔次的產業,技術含金量要高,再加上重新培訓,才能提高低技術工作人員的收入,單靠不斷地推高最低工資,作用很有限。
房屋問題需社會達共識
最後一項問題是房屋問題。過去許多年,從曾蔭權到梁振英,再到林鄭月娥,問題一直存在。現在林鄭月娥打出新思維的口號,人人都期待有所突破。居屋免補地價出租是一項新思維,不但讓老人有收入,也讓想租房的人多一些選擇。壓低租金,租金下跌,樓價也應該下調。畢竟樓價與租金之間存在很強的關係,不少人買樓的目的是收租,租金下跌後,投資者就不願意付高價買樓。
林鄭月娥說打算用一年的時間為房屋政策大辯論,是辯論,不是示威、搗亂會場。通過大辯論,讓民意來界定香港人需要多大面積的郊野公園;香港人需要多大面積的住房;香港為什麼不能填海,海中的海馬、海豚去向重要,還是人的居住問題重要;土地用途的定義可否更多樣化;可否規定某些土地上蓋的房屋只能賣給首次置業者?
今年的施政報告,相信是許多人急切等待的一份,看看新特首新思維的內容。不久前,林鄭月娥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也已公開說在施政報告公布前就會推出稅務二級制,為年利潤低於兩百萬元的企業減稅,這當然是好消息。 資深評論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