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月以來,「一帶一路」倡議已步入新階段,在帶來巨大機遇的同時,亦面臨一些挑戰。8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電視講話中,突然拋出「美國不會接受從阿富汗撤軍」、擬「增兵阿富汗」的說法,並要求印度和巴基斯坦在解決阿富汗問題上「多出力」。緊接着,美國宣布加碼制裁朝鮮,將與朝鮮有經貿合作關係的中、俄10間企業和6名個人列入制裁名單。鑒於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中東地區等都在「一帶一路」上,多數國家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節點,因而,美國的「長臂管轄」導致地緣政治風險擔憂再起,市場再度關注地緣政治風險可能對「一帶一路」倡議推進形成的干擾。\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 柳洪
之所以稱市場再度關注,是因為此前「一帶一路」上已經多次爆發地緣政治危機,其中,影響面最大的是6月5日爆發的卡塔爾斷交危機。這也說明在「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地緣政治風險很可能與影隨行。因此,客觀認識和評估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推進至關重要。史學家們說:在現實中發現問題,在歷史中尋找答案。為此,筆者梳理卡塔爾斷交風波前「一帶一路」倡議在海灣國家的實施成效,得出判斷,地緣政治風險具有間歇、局部、有限的特點,不會從根本上影響「一帶一路」倡議行穩致遠。
一、卡塔爾斷交風波前,中東地區地緣政治危機頻發,中資企業在當地的不少合作項目受到波及甚至損失。
2011年,美歐西方國家對伊朗實施嚴厲經濟制裁,禁止外國與伊朗貿易往來,包括石油禁運。從2011年到2015年7月,中伊正常貿易和項目合作均受影響,中石油集團旗下銀行昆侖銀行等被制裁,中石油在伊朗最大油田北阿紮德干二期開發中未能履約。近幾年,利比亞內戰、「伊斯蘭國」、也門內戰等地緣政治危機爆發,導致中國2011年從利比亞、2014年從伊拉克、2015年從也門撤僑。市場在關注中國撤僑保護公民安全、揚我國威的同時,並未忘記測算這一系列地緣政治危機給中資企業帶來的巨大損失。據機構估計,中資企業的損失累計達數百億美元。
二、面對地緣政治危機的干擾和衝擊,「一帶一路」倡議在海灣國家的實施仍取得長足進展。
雖然不少機構警示在海灣國家的投資風險,但並不影響投資者普遍看好「一帶一路」倡議推進的前景。下列五個方面的數據顯示,「一帶一路」倡議在海灣國家的實施,突破了地緣政治危機的不利影響。
第一,中國與海灣國家在「貿易暢通」上取得顯著進展。其一,2015年7月伊朗與中、美、俄、英、法、德六國就限制伊朗發展核武及解除對伊制裁達成伊核全面協議,禁止外國與伊朗貿易往來的「次級制裁」自動解除,中伊經貿合作逐步恢復正常。其二,解讀《中國與海灣八國貿易統計表》(見表)可見,2015年雙邊貿易額已高達1911.07億美元。貿易量特別是原油貿易量有較大升幅。擴大原油貿易的動力由單向轉向雙向。既有中國擴大進口的動力,也有海灣國家因2014年國際油價暴跌並進入低油價時代,向東尋找亞洲石油市場的壓力。目前中國從海灣國家原油進口額在中國全球原油進口額中的佔比超過50%。其三,今年貿易回暖,今年前6個月中國與伊朗的貿易額達180.7億美元,同比增長30.8%。
第二,中國與海灣國家在「資金融通」上取得積極成效。其一,亞投行已接納科威特、阿曼、卡塔爾、沙特阿拉伯、阿聯酋、伊朗和巴林成為成員。亞投行、絲路基金等機構已為在海灣國家實施的項目提供融資支持,並發揮槓桿作用。其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等重要金融機構布局海灣國家,構建「一帶一路」金融大動脈,牽頭銀團貸款支持當地項目建設。其三,中國在海灣國家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底子弱,但近幾年增速較大。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15年底,中國對沙特直接投資存量24.34億美元;截至2016年6月,中國累計對伊朗投資41.83億美元。2016年,中國對阿拉伯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流量11億美元,同比增長74.9%。
第三,中資企業在海灣國家的承包工程是「一帶一路」倡議穩步推進的重點。其一,中資企業新簽承包工程金額巨大。2015年新簽承包工程金額超過147億美元。2016年,中國企業在阿拉伯國家新簽承包工程合同額達404億美元,同比增長40.8%,完成營業額336億美元,同比增長10.6%。目前駐沙特的中資企業有約150家,在建承包工程總額249億美元。在科威特工程承包合同總金額137億美元。截至2016年6月,中國企業累計在伊新簽工程承包合同額495.58億美元,累計完成營業額206.07億美元。其二,帶資承包方式已在中東工程承包市場上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擁有雄厚資金和強大融資能力已成為在中東工程承包市場上贏得工程項目的重要因素。
第四,中國與海灣八國工程合作項目眾多,具有兩個特點:其一,主要工程項目聚焦能源、基礎設施。雖然中國優勢產業的輸出以及資源和能源的獲取依然是工程項目的重點,但是,項目結構已有較大變化,已從資源驅動型向核心能力驅動拓展。其二,「設施聯通」是亮點,包括高鐵、高速公路和港口碼頭建設。
第五,人民幣業務在海灣國家發展迅速。其一,海灣地區已建立起兩個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2014年11月和2016年12月,人民銀行分別授權工商銀行卡塔爾多哈分行、農業銀行阿聯酋迪拜分行擔任人民幣業務清算行。在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上,卡塔爾獲300億元人民幣,阿聯酋獲500億元人民幣。人民銀行與卡塔爾、阿聯酋的中央銀行分別簽署350億元人民幣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人民幣對阿聯酋迪拉姆、沙特里亞爾實施直接交易。其二,當地中資銀行在擴大人民幣資產佔比的同時,積極推進結合當地市場需求的人民幣產品創新,提高人民幣在海灣國家的使用比率。所發行的人民幣債券「酋長債」,已在迪拜掛牌上市。總之,兩個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的建立,有助於加強中國與海灣國家的金融合作,支持企業投融資,鞏固多哈和迪拜在中東地區的金融中心地位。
三、如何突破地緣政治危機的不利影響?
突破地緣政治危機的不利影響,如下四個方面值得重視:一是客觀認識和評估,「一帶一路」上地緣政治因素的爆發雖然較為頻繁,但總體看影響是間歇式的、局部的、有限的和可控的。二是中國推進絲路很有思路。中國提出1+2+3合作格局,即以能源合作為主軸,以基礎設施建設和貿易投資便利化為兩翼,以核能、航天衛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領域為突破口,推動務實合作。這一1+2+3合作格局的中國方案得到海灣國家積極響應。三是實力強大的亞投行、絲路基金等機構為工程承包項目的實施提供融資支持,提升了市場信心。四是中國商人有不畏艱難險阻的精神,在注重風險的情況下敢於「到人少的地方賺大錢」。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和推進,能突破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取得顯著成效,地緣政治因素不會從根本上影響「一帶一路」倡議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