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朝相互威脅不斷升級,朝鮮半島戰雲密布,籠罩在一片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恐怖氣氛中。這是繼「四月危機」之後,半島再次出現戰爭危局,一場大戰似乎已迫在眉睫,各方人心惶惶。與此「開戰」前氣氛明顯不協調的是,從華府內部傳出戰與和兩種不同聲音,更有六十四名國會議員聯名致信國務卿蒂勒森,請他「管管特朗普的嘴」,為其「火熱」言論降調。 實際上,無論是「四月危機」,還是此次戰爭疑雲,都是特朗普「口水」惹的禍。不過,這場「對陣」並不對等,一方是超級大國的總統、三軍統帥,另一方僅是朝官方通訊社─朝中社,金正恩並未露面。不知特朗普是否感覺到有失身份,至少外界對「開戰」的嚴肅性會心生質疑。 朝鮮半島真的會爆發戰爭嗎?基於理性分析,可能性微乎其微。從特朗普放狠話,要讓朝「遭遇全世界從未見過的火與怒」那一刻起,就注定雙方打的是一場「心理戰」。為回擊特朗普,朝威脅對美軍關島基地進行「包圍射擊」。隨後,特朗普向朝炫耀美核武實力,自詡其上任後即下令對核武庫進行了更新與現代化改造,如今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大。再後來,朝方公布襲擊關島的詳盡計劃,包括使用四枚「火星-12」中遠程導彈,飛躍日本上空,飛行三千三百五十六點七公里,耗時一千零六十五秒,在距關島三十至四十公里處降落。緊接着,特朗普一天內兩次發聲,稱「火與怒」不夠強硬,軍事解決朝鮮的準備已全面就緒,「炮彈已經上膛」…… 事態至此並未結束,平壤暫未作出回應,只是給「口水戰」畫上一個頓號。如果朝方有進一步的威嚇,不知特朗普信手拈來,還會放出哪些不着邊際的狠話。 美議員力勸特朗普「收聲」是無奈之舉,卻找錯了對象,讓國務卿「管」總統的嘴實在是強人所難。特朗普發出「火與怒」後,蒂勒森也曾出面「打圓場」,指特朗普是在以金正恩聽得懂的語言傳遞強烈信號,旨在告訴朝鮮,美完全有能力保護自己和盟友免受任何攻擊。蒂勒森向民眾派出「定心丸」,稱朝鮮局勢在過去二十四個小時未發生巨大變化,目前不存在迫在眉睫的威脅,美國人民晚上應該可以睡個好覺。但特朗普顯然並未準備「下台階」,白宮批蒂勒森手伸得太長,國務卿只管外交,軍事行動是防長馬蒂斯的事,大家都應該聽總統的。 嘴長在特朗普身上,能管住嘴的只有他自己。朝核問題敏感複雜,各方都需要謹言慎行,為和談創造條件。經歷過「四月危機」的特朗普是該有所反思,管好了自己的嘴,世界就能少些震盪、多點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