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借助大灣區城市群規劃建設的有利時機,以「港深創科園」為依託,加快推動本港向以創新創意為核心的知識經濟轉型
面對大灣區科技產業創新發展的大趨勢,香港需大力轉變觀念,加大對中游及應用型研究的持續性投入,以創新思維和機制開發管理「港深創科園」,同時制定人才優先發展策略,為科創產業發展提供更好環境,使大灣區成為可與三藩市灣區媲美的「亞洲硅谷」。/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 王春新
一.攜手打造科技創新產業鏈
上文提到,未來大灣區將以創新科技和創新金融的深度融合為主要方向,香港若能與廣東共同打造創新科技產業鏈,就有機會把大灣區打造成為世界級的科技產業創新基地。具體而言:
一是更好地把粵港獨特優勢結合起來。香港擁有國際一流的高等教育、研究資源、科技轉移、專業服務、人才配套、法制稅制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優勢,創新及科技上游產業之基礎研究,已晉升至世界級水準。然而,由於土地、成本和環保等制約,令中下游的應用型創科產業起色不大,迄今尚未出現類似蘋果、華為、騰訊等世界級創科企業,當務之急是加快中游及應用研究,積極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這一點又是廣東的強項。未來雙方應加強科技創新合作,把兩地優勢更好地結合起來,發揮創新和產業協同效應,在研發、資金、測試到生產全過程展開合作,打造具全球競爭力的科技產業集群。
今年初廣東在發布《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7年工作要點》中,就提出將加強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未來在大灣區規劃建設中,兩地應加大引進及培養人才力度,設立方便人才流動的「綠色通道」,加強生物科技、雲計算及大資料分析、材料科學、機械及機器人和綠色科技等重點領域的研發合作,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協助區內科技企業拓展業務至全國及全球。
二是重點合作打造「港深創科園」。新年伊始,港深兩地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深圳河以南、接近落馬洲口岸的河套地區共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簡稱「港深創科園」),以創新和科技為重點,聯合打造科研合作高地,並將配套建設相關高等教育、文化創意和其他配套設施。這是目前香港最大的創新科技園區,也是兩地最重要的科技合作平台。新園區除了提供較大的土地空間外,還可讓香港通過與深圳蓬勃發展的創科產業和珠三角的世界級製造基地無縫對接,推動更多中游研究和科研成果產業化,帶動一批海內外的大型科創企業在園區設立研發中心和大數據中心,吸納一批跨國科創企業設立中國區研發總部,孵化一批專業類的中小型創科公司,催生一批圍繞科技創新的高端服務企業。
根據港科院院長徐立之教授的意見,新園區成立初期的研究方向可以是生物醫藥、機械人技術、金融科技及智慧城市等,這與內地重點發展五大新支柱產業不謀而合,相信可助力這些產業的發展。未來兩地應合作進行多項制度創新,吸引更多人才和資源投入創科產業,形成良性循環,使新園區成為全球創科企業管理和服務大灣區創新業務的基地,從而更好地配合國家創新戰略和大灣區科技產業創新基地建設。
三是深化科技產業投融資領域合作。作為最早開放的地區之一,廣東、尤其是深圳率先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並針對科技創新的特點和需求,發展了多層次、多形式的科技資本市場,初步建立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銀行、證券、創業投資、產權交易等為依託的科技投融資體系。香港不僅要吸引成功的科技企業來港上市,也希望通過創新及科技基金的方式去支援創科初創企業,如去年特區政府改變原先單純以政府資金資助研發項目的模式,通過預留20億資金成立配對基金,激勵和引導市場資本投資於香港初創企業。香港金融機構也可在銀團貸款、項目貸款、發行基建債券以及基金等傳統領域,以創新方式向大灣區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未來粵港兩地應在投融資方面加強合作,香港可發展成為大灣區的金融中心。
四是在走出去和引進來方面攜手共進。國家通過「一帶一路」戰略營造有利中企的投資環境,香港可以新思維支持大灣區科技企業「走出去」,通過股權、債權相結合,直接融資、間接融資相結合等方式,並提供顧問諮詢、品牌管理、現代物流和專業服務等多方面支援。隨着大灣區新興產業的進一步崛起,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境外企業以香港為橋頭堡到大灣區投資發展,香港有機會成為全球企業管理和服務大灣區與產業相關業務的平台。粵港雙方應攜手共進,更多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盡快把大灣區打造為世界級科技產業創新基地。
二.路在腳下,香港需埋頭追趕
不過,也應當看到,目前香港雖有世界水準的基礎研究,但創科產業發展現狀不理想,2015年創新科技產業的增加價值只有167億港元,僅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0.72%,不足深圳新興產業增加值的2%。差距如此之大,乃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包括長期以來政府財政對科技投入有限,「官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土地房屋供應嚴重短缺,樓價高企加上人工成本上升,導致創科產業大多局限於資本密集服務,難以建立大型本土生產基地作為科技創新產業的發展後盾等等。
更重要的是,香港仍未形成發展創科的學術及社會氛圍,科研人才出現斷層,令境外科研公司對來港卻步。其結果是競爭力持續下滑,《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2016至2017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過去三年排第七位的香港跌至第九位,主要是由於創新科技評分項沒有起色,只排名全球第27位,顯著偏低且有下降趨勢。在新興科技主導資本市場的今天,若香港在科技創新方面繼續龜速前行,將進一步影響整體競爭力,從而被更多具遠見的競爭對手超越。
由此可見,未來香港需要加大對中游及應用型研究的持續性投入。政府可考慮設立一個規模較大的「三創(創新、創意和創業)基金」,加大對「三創」的支持力度。同時,借助大灣區城市群規劃建設的有利時機,以「港深創科園」為依託,加快推動本港向以創新創意為核心的知識經濟轉型,為本地科技創意產業更好發展打下根基。其中一個思路,是以創新思維和機制來開發管理「港深創科園」,更好地吸引全球最頂尖人才聚集新園區以及廣泛引入內地和國際上的大型跨國企業和著名科研機構入園等等,使「港深創科園」在推動大灣區科技產業創新發展上,能真正取得突破性進展。
另一條思路是制定人才優先發展策略,構建人才引進政策平台和創業平台,簡化優秀人才引進流程,有針對性地對內地和國際上的科創人才給予更寬鬆的學習、往來、居住和就業政策,引進更多科創人才到香港。唯其如此,香港的科創產業環境就能得到改善,這將有利於大灣區打造世界級科技產業基地,成為可與三藩市灣區媲美的「亞洲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