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至貴州時,只道是偏僻所在。幼時以為貴州大抵是山高水險、地瘠人貧的去處。後來聞得「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的老話,也不過是加深了這窮困的印象罷了。想像中的貴州,總是籠罩在雲霧裏,山巒重疊,道路崎嶇。
此番到了貴陽,竟是大出意料。
每至一個地方,無論是下飛機或坐高鐵,走出室外的第一件事,便是抬眼看看四周,然後深深吸幾口氣,算是融入這個新地方的第一步。貴陽的高鐵站人不多,很快出了閘口,舉目望遠,山脈相連,山色如黛,內心自覺鬆弛了很多。我酷愛山,無論是香港或者家鄉泉州皆有群山包圍,連綿青山如巨大的屏障讓你在闊大無垠的空間裏,有種被圍裹的安全與舒適。再來吸幾口空氣,清新中帶着點甜絲絲的味兒。
貴陽的車道多是嶄新的。四周高樓林立,高架交錯,與東南繁華都市無異。到達貴陽市區,街道漸趨狹窄。街市人潮湧動,摩肩接踵,煙火氣撲面而來。小吃攤連綿不絕,烙鍋、絲娃娃、腸旺麵、酸湯魚各色美食香氣四溢。細問之下,街市的熱鬧是貴陽的常態,許多食肆竟然是二十四小時營業。為了品嘗當地有名的酸湯,我穿過擁擠的街道,順着地圖找到最近的一家,擠過坐着等待吃飯的遊客到前台,服務員刷了一張等位的單,上面赫然寫着第202桌。
街市如此,景區更是爆滿。走了青岩古鎮、黃果樹瀑布、千戶苗寨,說實在有點後悔,因為遊客太多,心裏暗自生疑,為何貴州竟能如此吸引人?聽聞,很多人到了酷暑,便選擇到貴州租個房子,待一兩個月。
友人在貴陽做生意,邀請我們一起吃飯,說是苗家的「高山流水」的敬酒禮儀必須得見識一下。其實,我們在苗寨吃長桌宴的時候已經有所體驗,但終究是旅行團,那些敬酒的姑娘小伙也就匆匆走個過場。貴州西江苗寨是中國最大的苗族聚居地。苗家有個特有的敬酒禮儀名曰「高山流水」。「高山流水」多文雅的叫法,一下子聯想到俞伯牙和鍾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動人典故。「九山半水半分田」,山水中的貴州苗家,將眼前所見寄予日常生活,將清冽的山水化為醇香的美酒,捧着一顆熱情的心以待來客。
席間,忽聞笙歌陣陣,兩個吹笙的小伙子走在前面,六七個頭頂銀冠,身披銀飾的苗族姑娘,身穿繡花百褶裙,頸項間層層銀項圈叮噹作響,笑容如山上綻放的杜鵑花般明艷。她們手捧當地特製的陶酒壺,唱着歌謠走進了我們吃飯的包廂。小伙子長什麼樣子,我竟是一點印象也沒有,因為後面走進來的姑娘太亮眼了,她們身上的銀飾,清脆而悅耳的歌聲,年輕而動人的容貌,完全蓋過了小伙們的風頭。姑娘們手持酒壺和陶碗按身高從高往低依次排開,中間的那位姑娘站在客人身後,酒從最上端傾瀉而下,如瀑布直入口中。這酒是苗家自釀的糯米酒,呈琥珀色,入口清甜,後勁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