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三日深夜,中國國防部發表新聞發言人就印度邊防部隊非法越界進入中國領土的談話,當中明確指出:「印方要打消任何以拖待變的幻想。任何國家都不應低估中國軍隊履行保衛和平之責的信心和能力,都不應低估中國軍隊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決心和意志。中國軍隊將堅定不移地維護自己的領土主權和安全利益。」「我們強烈要求印方立即將越界的邊防部隊撤回邊界線印度一側,盡快妥善解決此次事件,恢復兩國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
這是自八月二日外交部公布《印度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錫金段越界進入中國領土的事實和中國的立場》後,中國政府的更為清晰的立場表態,亦是事件發生一個多月以來具有階段性意義的表態。事態的發展已經宣告了印方「邊緣策略」破產,印方不僅沒有達到威嚇作用,反倒進一步暴露自身嚴重問題;而「以拖待變」的策略亦已進入死胡同,前日的表態已經具有「最後通牒」意味,再「拖」意味着嚴重後果。事到如今,留給印度的時間與機會已經不多了。
一個多月以來,印方不斷散布歪理,通過所謂的國際輿論以及其國內媒體的炒作,試圖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弱者」、「被欺凌者」形象,同時意圖再度渲染「中國威脅論」。但基本事實畢竟無法被扭曲,非法進入就是非法進入,再多藉口也是徒勞。
首先,印度藉口進入的不是中國領土而是所謂的不丹「領土」。然而,事實上,「洞朗地區」歷史上一直屬於中國,也一直在中國的有效管轄之下,不存在爭議,更非印方所謂的「三國交界」。更何況,中國和不丹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邊界談判,雖未正式劃界,但雙方邊境地區的實際情況和邊界線走向早有基本共識。不論中、不雙方如何談判,也輪不到印度來「撒野」。印度當前是入侵中國領土,這是基本的事實,也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其次,所謂的「修路帶來嚴重安全風險」亦是毫無依據的藉口,事實是印方多年來早已在邊界修築大量軍事基礎設施,到底誰對誰構成嚴重安全風險,已是一目了然。
顯而易見,印度的所謂三個理由:「入侵不丹」、「三國交界」、「修路威脅」,沒有一處是站得住腳的。一個基本的判斷是,從事件發生至今的一個多月時間裏,西方媒體雖然向來敵視中國,但也沒有主要媒體敢顛倒黑白去支持印度的講法。試想,如果此次真的是中方「理虧」,那麼國際輿論必定是鋪天蓋地攻擊中國,斷不可能是如今的局面。另一方面,印度自稱民主國家,得到一些西方國家支持,但一個多月來也沒有印度盟友膽敢站出來「說三道四」,一直保持「緘默」,當中是非曲直,不已經十分清楚?
事實證明,印度意圖推行的「邊緣政策」(Brinkmanship)已經破產。「邊緣政策」曾經是美國奉行的政策,指在冷戰時期用來形容一個近乎要發動戰爭的情況,也就是到達戰爭邊緣,從而說服對方屈服的一種戰略術語。「邊緣政策」曾被視作是一種被視為有效的政策。
印度的設想是,以「修路威脅」為由「出兵」中國領土,造成「既定事實」後,再通過不斷的增兵恐嚇,以及國際社會的支持而迫使中國讓步,在整條邊境談判中大幅退讓,達到「邊緣」的目的。然而,印度錯估自身實力,也錯估中國的態度,加上盲目的「自信」,反倒將自身拖入「死胡同」,騎虎難下。其後又意圖「以拖待變」,以為中國在金磚會議以及十九大舉行前,都不敢有所動作,而一旦「熬」過三個月至半年時間,時機成熟便可製造「既定事實」。
中國國防部前晚的談話,雖然用詞仍然克制,但已經與「通牒」無區別。選擇在深夜,又是主動發表談話,其意義已經與「回應」截然不同。印方如果再看不到形勢的變化,最終必定賠了夫人又折兵。
印方的一系列所謂「洞朗戰略」,時至今日已經可以宣布破產。現時撤退,還有餘地;一旦迫使中方強硬回擊,印度將無法承受又一次的一九六二年慘敗之痛。
國際關係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