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廣東江門一個港資企業食品產業鏈鏈主企業的生產車間。\大公報記者盧靜怡攝
20年前,廣東啟動省級產業園區建設,開啟了港商熟悉的「騰籠換鳥」大潮,一批批傳統製造業從珠三角遷往粵東西北。如今,廣東全省共有106個省級產業園區,年均規上工業產值達2.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平均每年落地超過550個億元項目。「十四五」即將收官,「十五五」啟動在即,大灣區及周邊城市加速打造產業鏈主引擎。
10日,廣東省加快推進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打造「百千萬工程」產業主引擎工作推進會在廣州舉行,新一輪的產業園區建設是以產業園建設引入產業鏈。廣東提出「三招」發展產業園區,推園區標準化建設、「以園聚鏈」、強化財政與用地支持,將從標準化、產業鏈化、資源化三方面破題,加強龍頭企業與配套企業對接,推進產業園區提質升級。\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
2005年,廣東在珠三角製造業外遷、產業轉型的壓力下,啟動建設省產業園區。新一輪的產業園區競爭,已不僅是土地和成本的競爭,而是產業鏈完整度的較量。廣東產業園區的發展正從「招商建園」演變成「以園聚鏈(產業鏈)」。
推動財政向產業園建設傾斜
「如今,產業園區已成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載體。」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司長姚珺表示,「廣東省省級產業園區設立20年了,園區規上工業產值提升了20倍,佔地區工業比重近5成,貢獻地區稅收近7成。」然而,廣東省產業園區也暴露出一些短板,部分園區主導產業不夠鮮明、招商引資能力不夠強,部分項目建設進度不及預期。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曾進澤表示,廣東將建立完善全省園區產業鏈協同機制,加強園區內外龍頭企業與配套企業的對接合作,推動上下游在技術、市場、人才等方面的協同發展。他強調,省工信廳將與財政廳、自然資源廳加強協調,推動財政資金、專項債及用地指標向園區標準化建設傾斜聚焦。「我們將加快推進產業園區『以園聚鏈』。」曾進澤表示。
產業園區助力梅州經濟快速發展
這一產業鏈的轉移和合作,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及周邊「融灣」城市的合作發展中尤其突出。粵東西北城市代表、梅州市政府黨組成員、梅州融灣產業園區黨工委書記張文傑表示,園區抓住廣州與梅州產業共建的契機,引入廣州多家龍頭企業。「園區設立廣梅食品產業投資基金,吸引中農信果汁、珍稀食用菌等上下游企業落地,帶動食品加工全鏈條發展。」
梅州融灣產業園區正探索一套融合「國企與民企協同、製造業與金融協同、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的創新發展模式。園區引入民企晟鑫公司生產銅桿,並通過國企廣梅投公司獲得6億元銀行授信,為晟鑫公司提供原材料採購資金,同時向嘉元、盈華等銅箔企業供應銅桿產品及賬期支持,帶動上下游協同發展。該模式助力梅州上半年經濟增速居全省首位,預計將在今年為梅州帶來70億元工業產值及超百億元商貿銷售額。
廣州則以「小而美」的園區發展模式吸引「專精特新」企業。廣州市工信局局長張建華介紹,廣州工業用地緊張,廣州聚焦「專精特新」企業,盤點出17平方公里的140個重點服務項目,引育規上工業企業近500家、專精特新企業約8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