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港需善用財政投資未來

時間:2017-08-05 03:15:46來源:大公網

  行政會議成員、前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日前在網誌撰文批評過去十年政府採取「守財奴」政策,拖着經濟後腿,此問題值得深入探討。事實上,本港經濟面對長期低增長困局,有需要採取理財新思維,推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開支與減稅,才能突破經濟發展樽頸。

  就有關議題,正在外訪的特首林鄭月娥昨日在曼谷回應記者提問時指出:現屆政府要積極有為,更加進取加強香港的競爭力,需要在公共財政方面上有些新看法,包括在開支方面可以稍為大膽些增大開支,特別是投資性的開支,所以率先提出每年36億元的額外教育新資源。至於收入方面,同樣可以用一些稅務的政策,即是不一定要以收到最大的稅收為目標,要想想這些稅務政策是否可以增強香港競爭力,來幫助香港的經濟進一步發展。

  其實,背靠內地的本港,過去十年平均經濟增長不應只有約百分之三的低速增長,相信市民無不期望政府有所作為,如開拓更多發展土地、增加公營房屋供應、推動創新科技、培育科研人才、增建醫療安老基礎設施等,為經濟與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

  過去七至八個財政年度,本港累積約八千億財政盈餘,政府是時候更好善用手上豐厚財政資源,積極投資未來。下列三大方向,值得當局深入研究與考慮:

  (一)增加政府開支,推動經濟增長。一直以來,本港經濟缺乏增長亮點,新增動能不足,成為經濟長期低速增長的主要因由,特別是創新科技發展落後於周邊地區,因而現時需要急起直追,快馬加鞭。

  為了追趕落後,縮窄差距,當局對創新科技產業投入需要加大力度,需有完善政策配套推動創新科技,應將科研開支佔GDP比重從目前約百分之零點七,倍增至百分之一至二。

  (二)研究稅務改革,提升競爭力。在環球經濟持續低增長格局之下,全球寬鬆的貨幣政策已走到盡頭,轉向積極的財政政策,其中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後,提出包括減稅的擴張性財政政策,目的是推動經濟較快增長。

  現時亦是本港檢討稅制的適當時機,有關實施兩級制利得稅、下調中小企利得稅的建議獲得工商業界支持,當局應加快落實,這對鼓勵本港創業與外來投資有很大裨益。

  (三)推出新資助房屋,緩解市民居住與置業難問題。透過公私營合作方式,與地產發展商合作發展新界農地,可以較快速度興建大量資助房屋,即港人首置上車盤,目標在居屋以上,新增一項資助房屋。

  積極的財政政策有助提振本港經濟,但需要做好調研與諮詢工作,擬定與瞄準目標方向,更要講求投資的有效性、公平性。事實上,政府理財大原則是「應使則使」,既不可做「守財奴」,也不能無節制「開水喉」,成為「大花筒」。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