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特首的民意制勝之道/鄭赤琰

時間:2017-07-15 03:15:46來源:大公網

  林鄭月娥甫上任便作出了一系列親民活動,到立法會接受議員詢問時,也答應在她任內會有更頻密的溝通。她此舉是志在採取開放的態度,傾聽民意,以期做到貼近民情,提升特區政府的民意基礎,最低限度是要在民意支持度的攻防戰中,只許勝不許敗。

  反對派今時已不同往日,往時還能耐心等到下屆選舉時「反攻」,現在卻不讓當選者有喘氣的機會,想盡辦法玩弄民意牌,做法是否定政府的一切。政府做什麼都要反對,只要有反對的聲音,只要讓政府的民意認受性每況愈下,下降到五成、四成以下,再跌至二成、一成,反對派便可「挾民意」搞垮政府。

  反對派阻撓政府施政

  其實,林鄭特首要想不被反對派操弄民意,必須先認識所謂「民意」,只有先認識「民意」,才能有效贏得「民意支持度」,立於不敗之地。

  本來,普羅大眾感受到自己所想的與所要的都很受落,因此表達認同與支持其所想、所要的事或物,正當的民意便由此產生。如果用政府和人民的民意關係來論,政府在施政工作上能取得人民認同,同時也能獲利,民意會傾向支持政府,令政府的民意支持度高企。

  可是現在的一些反對派政客卻不願看到政府的施政工作受到人民支持,因而想盡辦法阻攔政府有效執政。慣見的反對派阻攔伎倆有:在立法會打架,「拉布」,發動群眾佔領立法會;在立法會外展開群眾運動,製造假議題聲討政府;在媒體製造輿論,組織「名嘴」、「專欄作家」,扭曲新聞等。目的就是要誤導人民相信他們比政府更能幹,更民主,更有心服務人民。

  在台灣,反對黨的議員只佔「立法院」四分之一,竟能以打架癱瘓政府施政,甚至利用學生發動「太陽花」運動去佔領「立法院」,成功脅迫政府重審已被議會通過的「兩岸服貿協議」。反對派聲稱政府無能,而人民看到政府無法克服反對派的種種反對行動,即使對反對派不敢苟同,但看到政府面對反對派束手無策,也會對政府失望,政府的民意支持度因而下降,也就不在話下了。

  因此,林鄭特首若真要和反對派爭奪民意,不能把時間與精神浪費在反對派身上。哪怕天天走去立法會作諮詢,不但不可能改變他們的反對立場,還可能會給他們更多機會發起挑釁,讓特首在港人面前失儀又失態,而這正是他們所要的。認清對手的真面目與他們玩弄政治的本質,才能不掉入他們的政治圈套。

  作為特首,不去立法會見反對派也不行,否則他們也更有藉口說特首不尊重立法會。因此去立法會接受諮詢或質問,是有必要的,但去立法會必須要有戰略與戰術兩手齊備。戰略上要看輕反對派的一舉一動,但在戰術上卻不能看輕他們的反對。戰略上要看輕反對派的一舉一動,必須要做到據理力爭,不能退讓,要能言善道。只要在辯論中取得上風,便是精彩,便是為民請命。戰術上之所以不能輕視反對聲音,是因為必須要知道他們說什麼,要什麼。合理的則取,不合理的不為所動,更不能泄氣。

  特首職責是為民服務

  林鄭特首還必須認清自己的職責:為民服務。政黨在立法會內外只是監督政府的工作,但不是特首服務的終極對象,人民才是。因此要維護自己的民意支持度,無必要就不必刻意去立法會論政,落區去聆聽人民的訴求,不但有必要,而且還應多去多聽。

  除了落區到民間走透、聽透,更要有的放矢。見市民不是泛泛而行,而是要有針對性,例如有了既定政策與既定對象,針對這個人群去交流,才有雙向溝通的意義。有了針對性,才能知道自己做得夠不夠,有無遺漏。

  政府也應做好宣傳工作,讓市民看到政府的工作內容和方向是有必要的。一些針對特定人群的特定政策,特首亦可親自去電視台接受訪問,甚至作電視演說,把政策解釋清楚。而不至於讓反對派有機會歪曲市民對政府的好印象。

  更重要的是,林鄭特首應該保持讓市民明白,特首和政府要做什麼、為什麼要做、怎樣去做,要做到什麼效果。尤其是在重大政策與立法工作方面,更要善用媒體這個公眾平台。只要言之有理,做得有心,做到「痌瘝在抱」。這即是民意制勝之道。

  原中文大學政治系主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