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日見不同的病人,大家關係都很好,一句『多謝』,就足夠讓我記得很久,十幾年前的病人我都記得。」中國醫師節臨近,談及多年來的行醫初心,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副顧問醫生陳家樂表示,公立醫院的病人來自各個階層,自己也見過太多絕境中的堅強,「能在這裏服務是件很光榮的事情,也不斷推動自己擴充知識,希望能幫到更多人。」
陳家樂於2011年加入醫管局,深耕於非輸血依賴型地中海貧血領域,他表示,該類患者難以判斷病發時間,亦沒有較完善的治療指引,但患者的併發症風險卻遠高於預期——30%有中度至嚴重肝病,11%出現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糖尿病患病率更是常人的兩倍。
2017年,陳家樂帶領團隊,聯合放射科、心臟科等多科室,啟動併發症篩查項目,用磁力共振等先進技術,彌補傳統抽血檢查的不足,最終憑着醫管局龐大的數據庫,將併發症篩查計劃擴展至非輸血依賴型地中海貧血病人,做到及早發現和治療,相關成果曾在歐洲學術會議上發表。
此外為提升效率,2022年時他與護士、藥劑師、資訊科技部門團隊,利用創新思維開發電子化化療點單系統,通過平板電腦,將化療藥單上載到系統,藥房即時確認,還可以於線上溝通修改,若有遺漏,系統亦會提醒,解決了過去透過傳真機發送藥單,「漏單、延誤是家常便飯」的問題。
擬引入內地免疫療法
陳家樂形容,自己的從醫時間不算短、但也不算長,每日見到大量不同的病人,但最難忘的還是「幫不到的病人」,「曾經有個年輕病人患骨髓衰竭,等候移植手術期間出現併發症,彌留之際,仍在不停講『多謝你哋盡力』這種話。」
他希望未來能夠繼續完善地中海貧血、白血病等疾病的數據庫和臨床治療規程,從回顧性研究中不斷改進治療方法,同時計劃前往內地學習先進的免疫療法等,將更好的服務引入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