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台灣勞工團體舉行集會,批評台當局與美方的關稅談判被美國予取予求,完全漠視台灣業界的利益。\資料圖片
台灣當局領導人賴清德今年3月召開高層會議,將大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拋出所謂因應「大陸威脅」的「17項策略」,限縮人員各領域交流。但在民進黨發起的「大罷免」全面失敗後,台陸委會擬將部分「賴17條」暫時擱置,以此緩解民怨。此外,台灣智庫「台灣民意基金會」12日公布最新民調,民進黨當局領導人賴清德民望大跌,贊同度僅33%,54%受訪民眾不贊同賴清德處理政事的方式。
【大公報訊】據中通社報道:為落實「17項策略」,台當局行政機構5月曾召集相關部門,研擬多項修法計劃與措施,全面限縮經濟、文化、教育、社會、宗教等兩岸各領域交流。其中以行政命令與制定相關辦法即可落實者,包括宗教團體赴陸交流事前登記、陸配提交「放棄原籍證明」、全面清查軍公教具大陸身份證件人員等。
據台媒報道,原本民進黨評估「大罷免」若成功,在台立法機構取得優勢地位,就可以立即啟動「賴17條」相關修法,包括「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以及「反滲透法」。但因為受第一輪「大罷免」慘敗衝擊,民進黨當局原本打算全面限制藝人、學術與民間等交流,為免再製造緊張氣氛,引發更大民怨,內部討論將暫緩「賴17條」,暫時不限制民間交流,只對公務人員前往大陸作限制措施,部分修法計劃也將擱置。
在野黨「立委」認為,民進黨當局以「抗中保台」為由,給每位藍營民代「抹紅」來推動「大罷免」,最後發現民意不接受,才會決定暫緩推動「賴17條」。但其是否真心願意緩和兩岸氣氛,還需要提出很大疑問。
台灣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表示,由於管制嚴格,事前都要跟相關行政單位系統報備,不少老師擔心被找麻煩或是被標記,乾脆放棄交流機會,引發嚴重的寒蟬效應。
學者:賴當局深陷執政困境
台灣智庫「台灣民意基金會」進行民調──「賴清德上任已一年多,您贊同或不贊同他處理台灣大事的方式,包括重要人事安排與政策?」調查結果發現,8.5%非常贊同,24.8%還算贊同,24.5%不太贊同,29.9%一點也不贊同,9.5%沒意見,2.8%不知道、拒答。
與上月相比,贊同度下滑9.6個百分點,不贊同度上升9.9個百分點。一來一往,使得不贊同賴清德領導台灣方式的人比贊同的人多21.1個百分點。「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認為,對上任15個月的賴清德而言,這是一個空前的政治挫敗,流失大量民意支持,儼然是失去民心的開端。
游盈隆表示,8月民調出現兩個新紀錄,首先是賴清德贊同度的新低紀錄33.3%;另一個是,不贊同度的最高紀錄54.4%。與其上任時的聲望相比,2025年8月聲望下跌24.7個百分點;如果比較不贊同度,2025年8月飆升28.9個百分點。這是一個最典型的「雪崩式下跌」。
從各縣市角度來看,賴清德支持度全面淪陷,沒有一個地方有多數贊同或支持,包括被視為「綠營票倉」的台南市。台南市為三成六贊同,四成三不贊同;高雄市則為四成五贊同,四成六不贊同。
對於賴清德聲望流失的原因,游盈隆認為,「726」大罷免失敗震驚台灣,賴清德成為社會歸罪的對象之一。除「大罷免」大失敗外,還包括美國對台新關稅20%等相關問題;颱風「丹娜絲」、南部水災後續處理失當;卓榮泰行政團隊已連續五個月表現出現赤字,且風波不斷,包括全民發放新台幣1萬元爭議等等;對美關係出現波折;柯文哲司法案件爭議;始終無法解決與在野黨合作的問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