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適當減少郊區耕地 有助遏制房價高企

時間:2017-07-07 03:16:28來源:大公網

  圖:一方面是房價持續大幅上升,城市競爭力被不斷地吞噬。另一方面是大片郊區土地種植玉米和小麥等農作物,默默地在為中國的農業貢獻着綿薄之力

  守住部分大城市郊區耕地的防線,不能越雷池一步,比起這些城市的長期健康發展和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究竟孰輕孰重呢?為什麼不能實事求是地解放一下思想,通過改革將這些一、二線城市中的部分農田用某種形式釋放出來?\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連 平

  伴隨着城鎮化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購房需求必然持續大幅增長。一、二線城市產業基礎較好,市場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且工資水平相對較高,通常是城鎮化過程中人口流動的主要方向,首次置業需求通常會持續較為旺盛。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條件下,大城市居民通常收入增長顯著且平穩,改善性購房需求也會持續增長。

  住房供給存在結構問題

  但房價長期以來居高不下,且周期性大幅上漲,加上貨幣投放過度,又刺激了較大的交易性和投資性需求,對房價上漲推波助瀾。十多年來,有關方面在抑制需求方面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效果卻很不如人意。既然如此,為什麼就不能順應市場供求關係,在合理管理需求增長的同時,有效地增加住房供給,平抑房價過快上漲呢?但事實上,迄今為止的供給問題並不是個總量問題,而是個結構問題。

  長期以來存在一種觀點,就是中國人多地少,房價上漲的根源在於部分城市土地稀缺。從全國範圍看,中國人均擁有土地並不富裕,但房價上漲的主要表現在於經濟發達的一、二線城市房價上漲過快。過去兩年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累計上漲了11.87%,其中一、二線重點城市漲幅分別達到了40.3%和23.4%。今年以來在政策嚴控下,雖然城市群內的三線城市房價在一、二線城市房價大幅上漲的外溢效應推動下出現上漲,但總體看來,仍是一、二線城市房價上漲壓力較大。那麼這些城市土地真的很缺嗎?土地的使用效率又如何呢?

  北京轄區面積1.6萬平方公里左右,迄今建設總面積僅為3480平方公里,城鄉建設用地佔土地面積15%左右,也就是說北京絕大部分土地仍處於農村狀態。而在城市建設用地中居住用地只佔28%,70%以上卻用於非居住用途。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一幅既令人匪夷所思、又讓人啼笑皆非的景象:一方面是房價持續大幅上升,居民購房成本大幅增加;勞動力成本和租金等成本持續大幅上升,導致城市競爭力被不斷地吞噬。另一方面則是大片郊區土地種植玉米和小麥等農作物,默默地在為中國的農業貢獻着綿薄之力。

  一、二線城市可以說是中國經濟的棟樑。這些城市匯聚了國民經濟的主要產業,產出了中國約38%的GDP;尤其是這些城市在聚集大批人才的基礎上,成為中國技術創新的發源地;這些城市擁有較為完整的金融體系和充沛的金融資源,它的金融安全意味着國家的金融安全。

  樓市管理需要解放思想

  守住部分大城市郊區耕地的防線,比起這些城市的長期健康發展和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究竟孰輕孰重呢?如重慶推行的地票制度將耕地置換出來,就是一種十分有益的探索。近年來,全國每年大約消失6萬個自然村。為什麼不能站在全國統籌的角度、通過這些自然村的復墾來置換大城市合理地佔用農田、平抑城市過高的房價呢?

  國際大城市的土地利用結構與中國大城市相比明顯不同。紐約和東京居住用地佔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比例分別為44%和73%,而工業用地佔城市建設用地面積分別僅為3.9%和5.1%。而北京、廣州和深圳這兩個數字分別為28%、29%;26%、22%;32%、36%。大城市居住用地佔比較高既是城鎮化的必然結果,也是產業結構高級化和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的客觀表現。該佔比持續提高,是通過工業用地和農村用地佔比逐步縮小來實現的。如果一個城市不能伴隨經濟發展規律同步適時調整這一佔比,那麼住房價格持續上升就難以避免,因為市場供求關係會長期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

  中國房地產市場存在着一對基本矛盾,即需求側的市場經濟與供給側的計劃經濟之間的矛盾。土地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地方政府說了算,而人口流向和住房需求則由市場經濟規律主導。毋庸諱言,將更多的土地批給工業用地可帶來招商引資效應、地價高些可增加賣地收入、房價走高有助於持續帶來較多稅收收入。

  建立房地產市場管理長效機制,必須真正解放思想,突破傳統思維,站在戰略高度,一切從實際出發,摒棄「作繭自縛」。除了需求管理和市場價格管理外,長效管理機制最為關鍵的仍是供給管理,主要解決三個問題。

  一是真正確立供給側最為重要的理念,切實尊重經濟規律,並以此為出發點來謀劃相關的體制機制改革。二是通過落實強制性機制,督促地方政府持續保持土地供應的意願,避免官員不作為和短期行為。三是通過城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保障房價過快上漲的城市擁有充裕的土地供給資源,以有效平抑市場供求不平衡,合理引導市場預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