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圖:媒體團參觀南僑機工歷史文化社區,並向南僑機工歷史文化紀念館捐款。右圖:媒體團成員在南僑機工紀念碑前獻花。\大公報記者黃艾力攝
【大公報訊】記者黃艾力、譚旻煦報道:27日,由雲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與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聯合開展的「重走滇緬公路」主題採訪活動在昆明啟動,活動將持續到11月1日,媒體團將到訪昆明、大理、保山、德宏等地。香港新聞聯副主席郭一鳴,香港新聞聯會長張國良,香港新聞聯副主席、明報副總編輯林藹純,香港潮州商會前會長黃書銳,香港新聞聯秘書長趙汝慶,香港新聞聯理事、香港01執行總編輯任璐,以及香港01、橙新聞、有線新聞、鳳凰衛視、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等多家媒體記者參與活動。
活動首日,媒體團前往滇緬公路零公里紀念碑、車家壁滇緬公路雕塑群、西山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南僑機工主題文化長廊與歷史文化紀念館、飛虎隊紀念館等地參觀採訪。
多民族萬眾同心 築抗戰生命線
滇緬公路在抗戰時期被譽為「抗戰輸血管」和「民族生命線」,為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沿海港口被日軍封鎖,物資供應陷入危機。同年8月,雲南省主席龍雲提議修築滇緬公路,年底雲南下達通令,1938年1月全線開工。來自漢、白、彝、傣等10多個民族的民工參與修路,高峰期每日施工達20萬人。他們自帶口糧與工具,住窩棚、洞穴,頂寒冒暑晝夜搶修,缺水泥就自燒石灰黏土,缺火藥就土法製造,甚至用古法火燒岩石攻堅。據記載,築路期間因公死亡超3000人,傷殘逾萬人,各族人民以團結與犧牲鑄就了這條生命線。
香港新聞聯會長張國良表示,雲南滇西抗戰歷史是整部抗戰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雲南各族人民修建滇緬公路是偉大壯舉,海外華人華僑組織起來支援抗戰,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團結精神、戰鬥精神。此次組織媒體團重走滇緬路,希望大家從歷史中真切感受愛國精神,激勵前進,為振興中華貢獻力量。
南僑機工回國 承擔物資運輸任務
媒體團還來到昆明西山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隨後前往五華區新聞里社區,參觀南僑機工紀念館,並與南僑機工後人交流。1939年,3200餘名東南亞華僑青年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分九批回國承擔滇緬公路物資運輸任務,累計運送軍需50餘萬噸,超1000人機工犧牲。1989年,西山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落成,2015年被列為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
香港新聞聯副主席郭一鳴表示,南僑機工的故事令人十分感動,希望通過報道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
香港潮州商會前會長黃書銳表示,滇緬抗戰歷史與南僑機工故事值得記錄和宣傳,自己也願為此盡一分力。活動中,香港新聞聯媒體團向南僑機工歷史文化紀念館捐款人民幣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