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鈞傑(右)上課愛用表演及體驗式教學
【大公報訊】記者楊州報道:大學究竟怎麼教化學,至少不會是「老師齋講,你齋聽」的模式。直接將化學實驗放在課室,讓學生以直觀的方式感受化學魅力,化學教學變成「魔術」表演,被香港科技大學的化學系講師陳鈞傑靈活運用於課程教學,使學生更易吸收化學知識,他因此獲得教學獎嘉許。
「吸睛」引起學生興趣
喜歡化學的陳鈞傑,上課愛用表演及體驗式教學,會在課堂做化學實驗,如金屬離子遇火會產生顏色,類似將火染色,「我表演一次,學生驚訝一次。」不過,由於安全問題,會選擇能夠在課室進行的化學實驗。他說,核心課程面對的學生,並非是化學系或有科學知識根基的學生,為令他們對化學產生興趣,便將化學與生活相關起來,再加一些好玩的環節,包括表演化學的各種反應,例如燒鐵表演、拆解熒光棒等,「吸睛」並引起他們的興趣,亦能解釋到背後的原理。
陳鈞傑舉例稱,考試除思考題外,亦有選擇題,內容涉及課堂教過的,如聖誕節前後會考到聖誕樹上的掛飾是用什麼物料製成,而生活類會考原子筆的墨水分哪兩種等。他表演之餘,亦要學生分組做小組研究,五至八人一組,課題均與生活息息相關,有做豆腐花,會用硬幣測試夠不夠硬,但不會食用、肥皂泡泡,能否做到又持久又不會破裂,以及做假雞蛋等。
陳鈞傑透露,中學時喜歡做實驗,均被老師阻止,感覺得不到認同,不過,未打擊自己對化學的好奇。他表示,有興趣讀科學的學生去追求他們的興趣,科學不僅是知識,亦是對思想的訓練,抱持一顆好奇心,做的實驗會有小火花。他說,自己中一至中三期間,經常做實驗,把家裏所有空間用到盡,廚房、廁所都不放過。他說,高中升讀英國,感覺英國更令自己專心於實驗學習中,少了外界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