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基金經理看好今年「衝摩」結果

時間:2017-06-19 03:16:14來源:大公網

  圖:若此次A股成功納入MSCI,對投資者來說就是一個超預期利好,或改變目前的弱市格局

  北京時間6月21日(本周三),A股第四次闖關MSCI。多位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的內地基金經理人均表示,今回「衝摩」性質有別於過往,以往MSCI好似「挑選嬪妃」一樣去測評A股納入風險,而此次則需要考慮更多因素。如果再不將A股納入,MSCI(明晟)新興市場指數作為「全球機遇」的代表性和完整性,就存在「失真」風險。

  明晟公司最新提出的A股納入方案在以互聯互通(Stock-Connect)新框架下作出了大幅變動。新框架的變化主要體現了MSCI對大市值及流動性的重視程度,即對可投資性和配置價值的加碼。新方案標的成份股不僅從448隻下調至169隻,權重配置也相應降低,預計初始資金流入為百億美元規模,行業配置上仍以金融、工業及可選消費為主。

  招商基金國際業務部總監、招商資產管理(香港)公司總經理白海峰指出,MSCI的新方案相較此前機遇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定製的方案有較大改進:資本流動性方面,滬港通不存在匯出限制,每日額度使用率在30%至40%左右,並不構成投資和贖回的障礙;證券流通性與流動性方面,停牌新規之後,隨意停牌的現象有了顯著改善;收益權屬的界定方面,基於互聯互通的方案能夠保證權益,QFII和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也明確了相關的權益;金融工具開發的便利性方面,現階段MSCI與內地監管層仍待溝通,但在港股市場開展相關衍生工具的開發障礙較小。

  A股改革節奏無關入摩

  除了客觀環境的改善,白海峰認為,從MSCI角度來看,今年已經開始啟動「如果納入」後的一些工作鋪墊,最新的納入方案一定程度也可視為向A股拋出繡球。從全球主要機構投資者的角度來看,相比去年,接受納入的情緒邊際提升。中國加入SDR(特別提款權)後,匯率機制基本運行穩定,不確定性顯著降低。同時在強監管與去槓桿的大勢下,中國經濟已經有一定出清的跡象,緩釋了全球對於中國槓桿比例過高的擔憂。

  對於A股是否會被納入MSCI一事,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上周五表示,證監會對A股能夠納入MSCI是樂見其成的,呈歡迎態度,任何一個新興股票市場指數沒有中國股票指數都是不完整的,但A股是否納入MSCI取決MSCI,這是商業行為。他特別指出,不管A股是否納入MSCI,中國資本市場的市場化、法治化改革方向是不會變的,改革開放的節奏也不會因為A股是否納入MSCI而有所改變。

  短期影響微長期超利好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機構對於A股此次衝摩結果較為樂觀,摩根士丹利預測此次A股成功納入的概率超過50%。摩根大通亞太地區副主席李晶亦在近日表示,MSCI納入A股的可能性較往年有所提高。此外,國泰君安上周五發布研報顯示,新加坡A50期指當月合約夜盤收盤較前收盤價漲0.09%,反應資本層面的態度也很積極。

  前海開源基金執行總經理楊德龍分析,A股已經連續三次衝關失敗,影響了投資者預期。在此背景下,若此次A股成功納入MSCI,對投資者來說就是一個超預期利好,或改變目前的弱市格局。但白海峰認為,A股衝摩的歷史重要性是毫無疑問的,但短期內為市場帶來的增量資金可能十分有限。

  據MSCI公告,符合納入條件的A股169隻,而全球追蹤新興市場指數、亞洲市場指數、全球市場指數的主動型和指數型資金量分別約為1.5萬億美元、0.2萬億美元、2.8萬億美元。若按照A股初始納入比例5%計算,成功納入後將為市場帶來97億美元活水(有券商測算為94億美元)。這個規模相當於A股日常不到兩個小時的交易量。

  「但是從長期來看,納入的意義重大。」白海峰分析,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A股市場完全符合MSCI的標準,按照100%比例全部納入,給A股帶來的增量資金合計為485億美元。此外,A股與全球資本聯通對於中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成熟完善、國際化起到不可忽視的積極影響。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