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路上要充兩種電,一是給手機充電,二是給自己「充電」。上了一天班後,手機和自己一樣,累得精疲力竭,電若游絲,此時,趕緊掏出充電寶,給它「續命」。如果不這麼做,自己也沒法「充電」。因為,下班路上給自己「充電」,或讀或看或聽,無論做哪一樣都離不開手機。
而讀、聽、看三者中,我以為最有益的是「讀」。我雖改不了對紙質書的偏好,但早已習慣了在下班路上用手機閱讀。尤其是閱讀軟件智能化程度不斷提高,選書、劃線、摘錄更加方便,做個通勤閱讀族越來越愜意。讀累了,就換到「聽」,播客、音樂、戲曲、曲藝,可聽的太多了,那就解放雙眼用耳朵吸收知識,享受藝術吧。當然,還有「看」,影視劇、短視頻、網絡直播,同樣很豐盛。古人說開卷有益,今人只要抱定「充電」之心,開「屏」照樣是有益的。
讀、看、聽之外,下班路上其實還有一樁更有意義的「充電」之舉,那便是「思」。下班之路,不論距離遠近,都是碎片化的時間,大概類似於古人「讀書三上」之所謂「馬上」,這倒符合手機閱讀或聽、看的特點。不過,碎片化知識雖也是知識,但若不能有效黏合,價值便大打折扣。而思考正可充當黏合知識碎片的「膠水」。
現在網上常有人提到「腦腐」,據說這個詞還入選了二○二四年牛津大學出版社年度熱詞,大意是指接觸了過多社交媒體的低質量、碎片化信息後,精神和智力狀態會像腐爛一般惡化。「腦腐」是可怕的,然而,在無法放下手機,也無法從網絡信息之海中抽身而出的當下,多思考,努力抓住腦中轉瞬即逝的信息,從中提煉出有用的東西,嫁接到自己的知識之樹上,使之枝葉更盛,讓被動的信息接收變主動的消化吸收,或許是目前治癒與抵禦「腦腐」的良方。那麼,下班路上,不妨讓手機靜靜地充電,也讓自己靜靜地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