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人民幣能成功地實現自由兌換,需要依賴健康的宏觀經濟狀況,健全的微觀經濟主體、合理的經濟結構和國際收支的可維持性
近期國際金融市場的焦點在於美元貶值與人民幣升值,兩者之間的聯繫不僅敏感,甚至加劇心理不穩定認知,當幅度與側重完全不同,進而價格方向的判斷再次進入渾濁複雜階段,市場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討與研究,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 譚雅玲
一、人民幣升值理由牽強
近兩周人民幣升值態勢加強,匯率區間在1000點上下波動,其實這對於外匯市場的波動而言很有限,社會輿論有小題大做之嫌,也反映出人民幣的波動幅度狹窄,並且被局限在對美元的單一目標上,違背了中國匯率制度的宗旨。
市場慣性思維依然停留在過去,中國金融市場化改革還存在不足與短板。尤其是目前國際外匯市場上,美元貶值訴求十分明朗,但外圍主要貨幣的配合性不足,美元貶值的阻力加重。加之外匯市場的投機性大,從各方面來看,美元貶值的壓力或被轉嫁為人民幣升值。一方面,人民幣離岸價格下跌加大,在岸價格應對有效,人民幣被投機的跡象明顯。另一方面,此次人民幣升值伴隨着香港隔夜拆借利率的暴漲,借助香港刺激人民幣升值是一種嫻熟的國際操作手法。畢竟人民幣至今還未自由化和市場化,而香港作為「一國兩制」特色下的自由港,勢必是投機者利用的平台。
從外匯市場規律來看升值越大貶值越快,漲跌之間的迂迴調節具有周期規律,也是市場定力無法抗拒的技術使然。尤其是近期伴隨人民幣升值,中國經濟基本面卻沒有特別利好的數據支持,反之穆迪評級公司下調中國信用評級,人民幣貶值壓力應該大於升值潛力,但人民幣價格反其道而行,背後的風險大於機遇。
二、人民幣貶值可控是關鍵
近期人民幣的升值造成的膨脹與恐慌情緒並存,目前看多人民幣的投資者較多,但實業外貿公司的恐慌心理加大。回顧前期人民幣貶值時期,無目的和無方向的換匯行為較為普遍、市場對沖套利的情況嚴重,明顯增加了監管當局宏觀管理與微觀操作的成本,其中外匯儲備的減少也源於此。
不過,中國外匯管理機構的政策清晰度、可控性及執行力日漸成熟,人民幣雙邊走勢也顯示出主見與定力。特別是中國央行及時推進「逆周期調節因子」機制,即在原有人民幣中間價報價機制的基礎上,新增「逆周期調節因子」部分,報價行將於近期開始使用新的公式進行每日中間價報價。新公式模型為:「中間價=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逆周期調節因子」,其中央行提供的逆周期調節因子公式框架中提供部分設定好的系數,央行系數設置下的逆周期調節因子會削弱上日收盤價對中間價的影響,減少市場過度波動給中間價帶來的衝擊。
「逆周期調節因子」機制的推進有助於減少國際市場大幅波動對中間價的影響,也打消了人民幣貶值的預期。但需要注意的是,投機者助推人民幣升值是有備而來。目前中國的人民幣報價機制更適合國內市場的需求,但在國際市場上的對應,還需考驗中國央行的應對能力。
三、專業角度看待人幣前景
目前國際貨幣競爭進入白熱化,中國經濟周期則處於敏感期。尤其對中國經濟而言,匯率周期與實體經濟的聯繫更值得關切,並且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畢竟「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取得良好開局,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人民幣的可兌換和資本項目的開放進程還需加快,其中也有很多值得大家反思的地方。
第一,人民幣實體經濟的保障是貨幣之根。當前中國經濟結構性改革與供給側改革得到有效推進,經濟基本面的起色足以證明經濟調整的成果。然而,經濟實體恢復與發展的阻力依然很大,尤其是金融行業的調整處於艱難時刻,對於實體經濟的發展產生制約,此時人民幣的升值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據悉,目前銀行同業業務及理財產品面臨停滯的窘境,金融產品如何實現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功能,這是人民幣改革進程獲得實業保證的關鍵所在,也是現階段的重要課題。畢竟現在中國經濟企穩已經明朗,貨幣功能則有所減弱,此時人民幣的升值或是傷害經濟實業的殺手鐧,尤其是外貿企業受到巨大衝擊:一方面受困於人民幣未來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階段性升值勢必對外貿指標具有負面效果,並不利於經濟穩定與外貿恢復。
人民幣發展路徑必須重視實體經濟的需求,特別是外貿直接受制於人民幣走勢,需要引起監管層的足夠重視,這才是人民幣國際化並非只關乎於價格的升跌,支持實體經濟繁榮發展也是重要任務之一。
第二,人民幣經驗積累的過程是專業之魂。從人民幣大落大起的半年時間來看,市場對於貨幣的專業判斷能力十分有限。可以說,中國在人民幣領域專業水平的提高,並非是簡單喊幾句口號那麼簡單。首先,決策機制應該進一步放開匯率浮動區間。國際外匯市場中上百點或上千點的波動是常態,人民幣波幅則局限在幾點或幾十點的區間。其次,投資者的專業基本功亟待提高。中國的外匯市場更關注價格指標的漲跌,但是對於貨幣匯率漲跌的含義並不了解,人民幣貶值時的換匯潮直接暴露出這一軟肋,並最終導致市場的混亂狀態,被利用被操縱的教訓值得總結。最後是短期對策與長期戰略並舉推進。其中的關鍵是不要單純依賴於貨幣兌換,而是加快貨幣自由化。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實體經濟的依託、市場建設的保障、專業能力的執行。
第三,人民幣國際化的步驟順序是從內到外。伴隨國際貨幣競爭白熱化,要確保人民幣的定位不要被誇大,畢竟人民幣依然屬於本幣,即使有SDR(特別提款權)的認可,但作為儲備貨幣的功能還是有很大的局限。尤其是國際上對人民幣的關注,更多出自自身利益的訴求。因此,我們必須從專業化的角度去面對、規劃與實施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協定》,所謂自由兌換係指,對國際經常往來的付款和資金轉移不得施加限制。也就是說,自由可兌換的貨幣在國際經常往來中,隨時可以無條件地作為支付手段使用,對方亦應無條件接受並承認其法定價值,不施行歧視性貨幣政策;在另一成員國要求下,隨時有義務換回對方在經常性往來中所結存的本國貨幣,即參加該協定的成員國具有無條件承兌本幣的義務。
截至2012年,世界上有五十多個國家或地區接受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中關於貨幣自由兌換的規定,也就是說,上述國家或地區的貨幣被認定是自由兌換的貨幣,其中包括美元、歐元、日圓、瑞郎、丹麥克朗、瑞典克朗、挪威克朗、港幣、加拿大元、澳洲元、新西蘭元、新加坡元、盧布。
四、關注內在經濟健康狀況
概括地講,一國貨幣能成功地實行自由兌換(特別是資本與金融帳戶下自由兌換),應基本達到以下幾項條件:健康的宏觀經濟狀況;健全的微觀經濟主體;合理的經濟結構和國際收支的可維持性;恰當的匯率制度與匯率水平。從上述標準看,國家內在的經濟、市場、結構與制度是自由兌換貨幣的關鍵。
當前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似乎太偏重單邊方式,尤其是有所忽略國家內在因素的要求。我們需要準確把脈貨幣國際化進程,當前特別應保證內在的經濟和市場健康發展。
綜上而言,面對此輪人民幣升值,反思上輪人民幣貶值,我們需要有明確與清晰的態度,需要重視人民幣匯率改革安全、自律的發展意識和專業性,盡快實現人民幣可兌換是改革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