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前總裁任志剛,在評論全球金融經濟形勢時,使用兩個內涵其實相同的名詞——「華爾街炒賣文化」和「華爾街文化模式」,為準確理解原意,茲將媒體所發表的他的評論引述於下——
過去20年經歷過兩次金融危機,分別在1997至1998年及2007至2008年,兩次相距10年時間。任志剛指,金融海嘯後至今差不多10年,或存在出現另一次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他更指,若新一浪的金融危機發生,可以比過往更大規模、更嚴重。
他解釋,過去兩次金融危機的起因及根本問題仍未完全解決。現時華爾街炒賣文化仍然影響全球金融市場,國際貨幣市場有95%交易都是投資銀行炒賣,只有5%反映實體經濟。加上全球化環境下,資金流通量愈來愈龐大,而美國聯儲局亦着手縮減資產負債表,或為下一次的金融危機帶來更災難性的後果。
任志剛又提到,過往兩次大型金融危機都沒有波及中國,若今後出現新金融危機,起源的地方將會是以華爾街文化模式運作的金融體系,未完全對外開放的中國內地則不會被牽連在內。至於香港,他認為香港銀行制度十分健全,又相信在金融海嘯中曾用作救市的招數,包括動用流動資金及備用資本安排,仍然有效幫助香港渡過金融危機。
香港的「華爾街金融文化」
為討論問題方便,筆者把「華爾街炒賣文化」和「華爾街文化模式」統稱為「華爾街金融文化」,其本質特徵是,絕大多數金融交易與實體經濟脫節。
「華爾街金融文化」起源上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金融衍生產品和交易崛起。1987年10月華爾街股市暴跌引發全球主要股市同步暴跌三個交易日而沒有引發相關國家或地區經濟衰退,首次顯示,金融市場(按:西方學者稱之為「貨幣經濟」)與實體經濟脫節——金融業雖依然為其他各行各業提供服務,卻開始並越來越「自己替自己賺錢」。大型金融機構的「自營業務」日益擴張,以至於如今「國際貨幣市場有95%交易都是投資銀行炒賣,只有5%反映實體經濟」。
香港金融市場有沒有被「華爾街金融文化」傳染?有,但是不全面。
「華爾街金融文化」的前提和基礎是金融衍生產品和交易崛起。金融有兩個基礎價格——利率和匯率。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匯率和利率由固定或穩定急變為浮動或變動,刺激金融衍生產品和交易。但在香港,港元匯率釘住美元,港元利率先是完全受制於美國利率、而今則同時受制於美元和人民幣利率,沒有條件發展以港元匯率和利率變動為基礎的金融衍生產品和交易。香港是一個城市、缺乏農產品和礦產品,沒有條件發展商品期貨交易。
於是,為拓展金融衍生交易,香港金融市場引進美國為代表的跨國金融集團的金融衍生產品,在2008年美國爆發「百年一遇」金融危機後,發生了「雷曼迷債事件」。
儘管「華爾街金融文化」在香港金融市場的表現不全面,但是,香港金融市場與地產市場深度結合,推動地產市場嚴重泡沫化,同「華爾街金融文化」如出一轍。
1997年至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所以既是有關國家和地區的金融市場危機,又引發相關經濟體嚴重衰退,根子就在於它們的地產市場已蛻變為資產市場、既聯結實體經濟又聯結金融市場。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之所以空前嚴重,就因為它是2007年美國次按危機惡化的結果。美國過度氾濫的金融衍生產品和交易導致美國地產市場空前膨脹的泡沫,後者破裂,引發金融市場全面危機,引發實體經濟深度衰退。
「人民金融」定能改變世界
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後,在其第一任期完成美國金融市場監管架構和法規的改革,其中,限制大型金融機構「自營業務」便是旨在預防重蹈金融危機覆轍。奧巴馬曾經明確表示,政府應當鼓勵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而遏制投機活動。但是,積重難返。至今,不僅華爾街,而且全球金融市場,仍以投機為主。
與此同時,中國等新興經濟體開始倡導新的金融文化。5月18日,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文揚,在《觀察者網》發表《7800億還不足以改變世界,但「人民金融」一定能》,稱:「『一帶一路』中的金融叫做『人民金融』。」作者引述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主旨演講所說:「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血脈通,增長才有力。我們要建立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金融保障體系,創新投資和融資模式,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建設多元化融資體系和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服務網絡。」他認為,「這指的正是對金融力量的正確運用,即讓金融體系發展與資本配置效率正相關,與長期經濟增長正相關,並形成一種彼此促進、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環體系,而不是過度的、脫離實體經濟的超速金融擴張」。
香港如何應對兩種不同金融文化?
資深評論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