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爾遭遇中東「集體圍剿」,此言並不為過。一天之內,七個國家幾乎同時宣布與其斷交,阿盟也宣布將其除名,這其中既有「海灣戰隊」大老沙特,還有中東地區「龍頭」埃及,連在地圖上幾乎找不見的馬爾代夫,都加入了「反卡聯軍」。一個面積不足一萬兩千平方公里、人口僅區區二百萬的彈丸小國,何以令整個地區大動干戈?難道都是伊朗惹的禍?
事件起因是所謂「黑客事件」。上月,美總統特朗普訪問沙特,重點推銷其以伊朗為核心的中東新政,被海灣國家集體點讚。但特朗普前腳剛走,卡新聞社便報道了卡塔爾埃米爾為伊朗的辯護,稱「伊朗是不容忽視的伊斯蘭強國」,「對伊朗懷有敵意是不明智的」等等。在沙特等國看來,卡塔爾公然與其唱反調,是在與其爭奪地區主導權,破壞海灣地區初步形成的「反伊同盟」,已觸犯其底線。儘管卡塔爾隨後澄清,這是一起因黑客攻擊「烏龍」事件,但這一解釋並未被接受,沙特、阿聯酋等國開始屏蔽卡媒體,直到引發「斷交潮」。
很明顯,卡塔爾遭「圍剿」,與伊朗走近是主因。所謂「支恐」、「干涉他國內政」等指控,或多或少都是伊朗的影子,實質上是「遜尼派阿拉伯世界與什葉派伊朗的一場外交前哨戰」。三面環海的卡塔爾遭鄰國全面封鎖,國內出現食物搶購潮,只有對岸的伊朗伸出援手,從海上運送物資到卡塔爾。卡伊關係不言自明。
這場風波「禍」起伊朗,但並不止於伊朗。百年中東,戰戰停停,分分合合,不知上演過多少場恩怨情仇的大戲,令外部世界眼花繚亂。在其背後有兩條貫穿始終的主線:一是穆斯林什葉派與遜尼派的矛盾與衝突;二是大國對地緣政治利益的爭奪。
阿拉伯世界人口眾多,伊斯蘭文明源遠流長,常給外界一體化的觀感。但實際上,其內部遠非「鐵板」一塊。不同的宗教派別對地區主導權的爭奪,不同利益集團對資源的控制,以及不同政治群體對各大國的態度,引發的是不可調和的、你死我活的戰爭,其激烈和尖銳程度絲毫不亞於域外國家間的衝突。五次中東戰爭皆表明,阿拉伯世界從來就不是一個整體,其中不乏背叛者、綏靖者,許多國家充當了大國地緣爭奪的工具。
完全讓伊朗一方背「黑鍋」顯失公平。沒有特朗普在伊核問題上的轉軚,就不會有遜尼派阿拉伯世界對什葉派伊朗的群起圍攻,沒有華府的幕後操縱,也就不會有七國聯合對卡塔爾大開殺戒。實際上,卡塔爾依然是美最堅實的盟友,對卡施壓的目的就是為了將其重新拉回孤立伊朗的戰車。這才是問題癥結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