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早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中)與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右)、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共同會見記者,介紹第十九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成果
美國先後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與巴黎氣候協定,走向自我孤立,國際多邊體制面臨重大衝擊,中歐作為全球兩大主要經濟體,進一步深化經貿合作,共同抵制逆全球化發展,顯得極為重要。
將共同遏制逆全球化之風
最近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德國並舉行中德總理年度會晤、赴布魯塞爾舉行第十九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成為國際焦點所在,並且取得建設性而豐碩成果,達成一系列新的合作倡議,促進中歐經貿建立更緊密關係,雙方同意加強「一帶一路」倡議與歐洲投資計劃的對接,設立中歐共同投資基金。
值得可喜的是,德國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態度轉向積極,總理默克爾表示支持歐盟應該履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第十五條約義務,即按期無條件終止對華反傾銷調查「替代國」做法,這是一個重大突破性發展,歐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將有轉機,中歐經貿合作有望再上新台階。
正如總理李克強在中歐工商峰會的演講中指出,即使現行多邊規則有不適應形勢變化的地方,大家可以共同協商加以完善,但不能無視既定規則,更不能推倒重來,如果世貿組織各成員都選擇性遵守國際規則,將會動搖秩序的根基,最終不會有贏家。
此番言論顯然針對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同時又向歐盟施壓,曉以大義,須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有轉機
事實上,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逾十五年,根據入世協議規定,世貿成員國不能再對中國使用非市場經濟條款。
換言之,中國理應自動獲市場經濟地位,如果成員國對中國商品進行反傾銷調查,便不能使用「替代國」成本數據作為評估,而要用中國本身的成本數據,令成員國不再容易向中國商品提出反傾銷指控獲得勝算,繼而徵收高關稅,奈何歐美日等發達國一直不肯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意圖繼續濫用反傾銷指控,以獲取貿易優勢。
中國已是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資國、世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對推動全球經貿關係發展作出積極貢獻,而且已超逾百分之九十七的商品與服務價格是市場決定,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理應獲得承認。
維護國際多邊體制與秩序
隨着美國總統特朗普推行民粹主義與貿易保護主義,就連傳統盟友也成為針對目標,導致西方陣營出現內訌,德國總理默克爾暗批美國靠不住,促使德國以至歐盟轉向採取東進政策,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
其實,在互利合作共贏原則之下,中歐經貿合作潛力巨大。
目前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則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截至今年三月,中國對歐盟累計直接投資七百三十三億美元,歐盟對華累計直接投資一千一百四十六億美元,雙方都希望加快中歐投資協議談判,盡早啟動自貿區研究。
中歐愈行愈近美更加孤立
更重要的是,德國支持歐盟履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第十五條約義務意義重大,體現信守國際規則、維護國際多邊體制與秩序,更是對美國背信國際、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的逆全球化之風作出強而有力反擊力,中歐愈行愈近,令美國更加孤立,政經影響力進一步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