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敦義以144,408票、52.24%得票率擊敗其他五位候選人,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這是一場候選人數眾多,廝殺激烈的選戰。選後,新主席吳敦義將帶領國民黨走向哪裏,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各種評論把吳敦義又推向風口浪尖。有指,因為吳敦義出身本土,黨魁選舉過程中,在兩岸論述方面引起了一些討論,主要是吳的說法被強烈質疑有把國民黨台灣化,也把「中華民國」台灣化之虞。這樣的質疑已有塵囂甚上之勢。其實,質疑吳敦義會讓國民黨台灣化,不如直接指吳敦義要讓國民黨民進黨化,「台獨」化 。
兩岸觀「和平最好」
吳敦義會否將國民黨台灣化?依我的了解,這恐怕連選項都不可能。吳敦義當了四年馬英九的副手,他兩岸路線基本沿襲馬英九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統、不獨、不武」。而這一論述或者理念的出發點,是想繼續維持馬英九執政時期的兩岸和平穩定。
事實上,吳敦義兩岸關係的主軸,強調的是「和平最好」,這是他的兩岸觀。今年1月10日,他宣布參選國民黨主席後的第二天,香港媒體在台北獨家訪問了吳敦義,講到兩岸關係,他先是流暢背誦毛澤東的詩詞《沁園春‧雪》,隨後又朗誦了經他改編的詩作:「兩岸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惟反攻大陸已成歷史;解放台灣又嫌霸道。『一國兩制』、或統或獨,都為台水田人卜抓波濤。俱往矣,數當前明路,和平最好。」一切以和平為出發點,以兩岸人民福祉為依歸,這是吳敦義的目標。
雖然,吳敦義是台灣本土人,但訪問中明顯感受到他有大中華情節。在他的生命中,有兩個人對他的影響最深。他最欣賞的兩岸政治領袖,一個是鄧小平,一個是蔣經國。他認為,目光如炬,心胸似海,雙肩勝鐵,是兩個偉人的共同特徵。從這一點看,吳敦義是有高度的,是有兩岸情節的。當選國民黨主席,我相信,他會堅持中國國民黨化而不是台灣化。
至於說到國民黨本土化,我覺得這是不可迴避的事實,被擠到中國一個小島,國民黨還能全球化、全國化嗎?但本土化不是台灣化,二者之間還是有本質的區別。台灣化,是理念上的變化,中國國民黨就蛻變成為台灣國民黨,是價值觀上的變化,去中國化,放棄「九二共識」,淪為「獨台」黨。本土化,只是方式上的改變,以更接地氣的姿態服務台灣民眾。國民黨只要堅持「九二共識」,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在台灣接地氣,本土化,有利於以「九二共識」說服民眾。
國民黨本土化不等於「台獨」化,國民黨本土化不會走向「去中國化」,根源在於是否堅持「九二共識」。在「九二共識」原則基礎上,「扎根台灣,認同台灣,服務台灣」,讓「九二共識」在本土的台灣人中更深入人心,讓一個中國在全台灣響起來。這才是國民黨的未來,這對民進黨來說可能就是致命的。
吳敦義被稱為「民進黨最怕的對手」,怕什麼?如果他將國民黨台灣化,去中國化,民進黨就沒什麼好怕的了,不就是和「台獨」、民進黨成為一路貨了嗎?
絕不會做「李登輝」
吳敦義成為國民黨的領袖人物,不會做李登輝,他的偶像是蔣經國。吳敦義當年任「副總統」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頂峰,可以過安逸生活,卻又站出來選國民黨主席,還要追求什麼呢?吳敦義表示,完全是為了當年的初心。為了生命中不能忘卻的蔣經國和這個一路將自己扶持前行的國民黨。
改變他人生的關鍵點,是當年他看到台大女生宿舍遭竊、校園內車輛橫衝直撞等事件,有感於大學的使命,於是寫了一篇《台大人的十字架》,引起廣泛回響。當時任職「國防」部長的蔣經國接見了他,還希望有志青年都應該起而呼籲。以後,蔣經國還特別點名,讓吳敦義參選台北市議員,一路走來,吳敦義受到蔣經國的提攜,國民黨的關照。所以,他不會背叛國民黨的初心、他自己的初心,而去走一條走不通的「台灣化」道路。
下決心要堅持讓國民黨重新站起來,是因為吳敦義感恩:如果沒有受到栽培,沒有同志的愛護,沒有民眾的支持,過去那些工作都沒有辦法做。這就是吳敦義站出來的簡樸理由。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