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基金子公司奇跡與風險

時間:2017-05-25 03:15:41來源:大公網

  方正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 任澤平

  自2012年11月誕生以來,基金子公司憑藉廣泛的業務範圍,以及無風險資本和淨資本約束的監管短板,規模快速膨脹。基金子公司2013年的規模只有9000多億元(人民幣,下同),現時已是高達10.5萬億元,創造了三年增長十倍的奇跡。

  作為銀行資金流向非標的通道,基金子公司除了不能直接發放貸款以外,幾乎沒有什麼業務限制。再加上當時信託和券商資管的部分業務陸續爆出一些風險事件,受到了監管部門的限制,這又為基金子公司的發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機遇。目前總計有109家基金公司,設立了子公司的比例高達72.5%。

  從管理方式上看,通道類業務的主要功能有兩類:一是將資金投向限制性行業以逃避監管,二是將資產由表內轉向表外。

  商業銀行通過該方式將資產轉移至表外,降低資本約束要求,優化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基金子公司從事通道業務的優勢在於效率高、費率低,而且比主動管理類項目時間短。2016年基金子公司通道產品管理的資產規模高達7.47萬億元,在總規模中佔比71.1%。從投資標的來看,主要投向非標市場,規模為8.87萬億元,佔比82.8%。

  基金子公司潛藏的風險點:規避監管、職責不清、低資本、高槓桿、通道業務讓渡管理責任、風控措施不足。通道業務和非標業務規避了監管,將表內資產轉向表外以及將資金投向限制性行業,導致金融風險上升和宏觀調控效率下降。

  儘管基金子公司在通道業務中不負責具體的項目管理,但是與委託方的銀行又存在職責不明的問題,導致基金子公司存在巨大的兌付風險。相比信託和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在2016年前沒有資本金的約束,行業槓桿高企。2016年基金子公司資產管理規模高達10.5萬億元,但是79家基金子公司的註冊資本總計卻只有56.5億元,行業槓桿高達1800多倍。

  監管加強後,基金子公司面臨資產規模縮水、業務轉型或補充資本金。當前監管部門強調禁止通道和資金池業務、增加資本金要求降槓桿,以及加強風控等。隨着監管力度加強,基金子公司面臨如下變化:

  首先,規模縮水。基金子公司被禁止通過一對多專戶開展通道業務後,資產規模從2016年9月份最高的11.15萬億元一路下滑至2017年3月份的9.91萬億元,未來資產規模將進一步下降。

  其次,業務轉型。從通道業務為主向FOF(基金中的基金)、股權、定增、主動管理的類信託及資產證券化業務等方向發展,但考慮到當前新業務佔比小,短期內業務結構變化不大。

  再次,補充資本金。監管規定,基金子公司淨資本不得低於一億元、不得低於淨資產的40%、不得低於負債的20%,調整後的淨資本不得低於各項風險資本之和的100%。

  股債市場皆受波及

  基金子公司監管加強的影響:對經濟影響不容忽視。基金子公司有超過80%的資金投資於非標市場,其中大部分投向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及基建項目,未來這些非標業務將重回信託,信託的通道費要高於基金子公司。

  對股市邊際有一定影響。截至2016年12月份,基金子公司投資於股票的規模為3472億元,證券投資基金的2300億元也有一部分投資於股票市場,規模並不是很大。2016年底境內上市公司總市值和流通股市值達到了50.82萬億元和39.33萬億元,因此基金子公司投資的份額佔比不大,但考慮到股市存量博弈,邊際影響不容忽視。

  對債市有一定影響。截至2016年12月,基金子公司投資於債券的規模為6238億元,證券投資基金的2300億中也有部分投資於債券。但是,投資基金專戶、證券資管、銀行理財、信託、私募基金等的規模高達3.47萬億元,由於產品層層嵌套,這裏面也有大量資金投資於債券市場。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