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早前在升穿6000點大關後,在近日接連破頂,而全球市值最高的蘋果公司,更成為人類史上首隻市值高達8000億美元的公司,其他科技股亦有不俗的表現。在這種屢創新高的市況下,投資者不期然會想到科網股是否會再次出現十七年前的股災,令股價再次拾級而下。但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講,科技行業現已成為了極高增值的生意,科網股前途無限。所以,即使科技股價再升,亦不能與十七年前的科網泡沫相提並論。
今時今日,科技已成為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試想想這個世界突然沒有了互聯網、社交網絡、智能手機、個人電腦,將會變成哪種模樣。人類的通訊、娛樂、工作等即時會與現今截然不同。不是說人類沒有了上述的科技便不能生存。(現今仍有不少人居住於深山荒野,與外界隔絕),但可以說,人類生活一下子會變得十分沒趣。
這種情境在十七年前完全不可以想像得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互聯網開始在人類社會出現後,當時亦有不少人想過這將會徹底改變人類的通訊和娛樂模式,惟當時有不少人為了賺快錢,紛紛利用互聯網的熱潮進行集資活動,以至納斯達克指數在短短十年間,由90年初期的344點,一度升至2000年的5000點,多隻科網股的股價更曾被炒上天際。於是,有上市公司開始渾水摸魚,即使公司一點盈利都沒有,但竟可以憑着點擊率來催谷股價。有公司甚至完全沒有與科技相關的業務,而只是出售業務大計,但也可令股價大升,亦有公司硬把名稱改為與科網有關的什麼「.com」或是「.net」等。結果,當人們開始回歸理性後,這些股份亦自然要大跌,甚至消失。以在當其時一隻龍頭股亞馬遜為例,便曾由最高的103美元,大跌至只剩下6美元,其他的龍頭股包括微軟、英特爾、思科等,同樣遭到重創。
或許汲取了教訓,科網業者在此後的經營便踏實得多,他們此後真心真意的把精神、心血,甚至金錢都投進科技事業之中,並且更注重進行各種研究和市場分析,務求所開發的產品得到實際的用途。經過多年努力後,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社交網絡、各種電玩應運而生,就連汽車、教育、醫療、養老生活等,都日益依賴現代科技。影響所及,科技公司已成為其中一種重要工業。根據研究機構Brand Finance最新的調查顯示,在全球十個最有價值的品牌中,有八個是屬於與科技有關的公司,谷歌更是全球最有價值的品牌。而在另一個調查中,美國十一家賺錢最多的公司中,亦有三家是科技公司,其中,蘋果更是全球第一。
由此可見,到了今時今日,科網已絕非十七年前那種只作為補充人類娛樂消閒和通訊的另一種媒介,而已真正成為人類生活和經濟活動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有了這些實際因素的支持,即使股神巴菲特亦相信今時今日的科技股絕對物有所值,已不再是他當年曾表示看不透的行業,相信昔日的科網泡沫,今天再難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