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從寶安遺蹟探究香港史事

時間:2017-04-28 03:15:45來源:大公網

  圖:深圳南頭赤灣村近海處有宋代帝陵一座,碑面刻鐫「大宋祥慶少帝之陵」 網上圖片

  在元朗、大嶼山、九龍城、佛堂門及維港兩岸等處均有宋代文物出土,反映當時的香港已有相當的發展。若將界域放大至寶安地區,則尚存宋代文物與香港史有所呼應,不應遺忘。/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博士

  香港原為華南邊陲小市,本無獨立政區,自1841年英人佔領港島,經過兩次擴張,到1898年租借新界及周邊海島,才構成現今的香港政區的境域。可能受「開埠前是荒涼小島」的論述所影響,公眾在探究香港歷史時往往詳今略古,更習慣以現代香港境域概念來處理古代史部分,容易對歷史認識造成割裂的效果。

  宋帝秘葬赤灣之說受質疑

  其實自秦漢時代,香港地區已歸入中國版圖,歸屬南海郡管轄。晉代新立寶安縣,轄區包括現今深圳廣大地區及香港全境。儘管治區歷代有所更遷,但千百年來,香港全境均隸寶安縣(曾改稱新安縣),直至英人佔領香港為止。因此,探識古代香港史事,當不能與寶安史地分割。

  深圳南頭赤灣村近海處有宋代帝陵一座,當地相傳為帝昺在新會厓山投海殉國後,遺軀飄浮至此,附近僧侶就地埋葬,因恐元軍破壞,秘而不宣,歷來僅得趙氏族人定期祭祀。

  至民國成立,族人修整墓園,呈半月形,碑面刻鐫「大宋祥慶少帝之陵」,是紀念帝昺無疑。然而,歷史學家卻有不同看法。

  最先提出質疑的是許地山教授,他當年來港任教香港大學,順道考究香港史蹟,對赤灣帝墳提出兩項問題。一,「祥慶」實為少帝年號「祥興」之誤寫;二,厓山與赤灣相距數百里,「帝昺浮屍」實屬無稽之說。相反,宋史明記帝昰在港病歿,草葬永福陵,但陵址至今尚無發現。

  自來對永福陵址亦有三種說法:遺臣鄭思肖所記《心史》記:「景炎帝攢葬碙州」碙州即大嶼山,但記載僅屬孤例,尚無出土實物可證;張詡《厓山志》載:「葬端宗於厓山,陵曰永福」今厓山附近尚有慈元殿等宋末遺蹟,何獨帝陵隱沒無聞,實在不合情理;另《讀史方輿紀要》謂:「《野史》宋端宗死於舟,葬壽星塘。塘側陵跡有五,蓋遺臣馬南寶所築疑塚也。」故非陵址所在。

  綜合文獻與田野考察,許教授認為「在陵內底(的),當然不是帝昺的遺體,他是沉在厓山的。除去帝昺以外,那陵當然是屬於帝昰底(的)。所以碑文應作『大宋端宗皇帝之陵』」,這最合乎實情。而羅香林教授按此基礎,考訂相關文獻,認為赤灣帝陵與史書所載略有出入,考慮到兵荒馬亂之際,遺臣秘葬先帝,為保周全,皇陵不加封謚。另於沿海設立若干「疑陵」,刻意混淆視聽,「勘以當日情勢,亦為事之最可能者。」所以羅教授亦主張赤灣皇墳就是宋帝昰的永福陵。只是後人不知情由,無法辨識真偽,才誤認是少帝陵。

  宋帝昰臨幸官富、病歿嶼山、秘葬赤灣,證實帝室曾在香港境域留有若干活動。這番經歷,除了說明邊陲小市亦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外,亦值得港人思考古代香港在國族史的角色和位置,以及邊陲與中央的互動的深層意義。

   宋代香港史研究(十)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